宜昌花鼓(Yichang flower-drum dance),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花鼓,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的一种。流传于湖北宜昌所辖各区县。以1旦1丑的双人表演为主,也有1丑2旦的3人花鼓,以及已不多见的4人花鼓。关于其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诸如纪念屈原说:秭归县三闾(今屈原镇)人为缅怀屈原,每年逢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九在屈原庙跳花鼓,当地称“三闾花鼓”,流传至今。其他有起源于夏朝、秦朝或唐朝等之说。现今能查到的最早文字记载,见清同治《兴山县志》:“元旦十三至十五日,并演蟠龙、跳狮、花鼓诸杂剧。”兴山隶属宜昌,该史料证实宜昌一带至少在同治年间民间已经有花鼓活动。宜昌花鼓唱时不舞,舞时不唱。每到一处,唱两三个曲子,跳两三个舞段就结束。唱腔用民歌小调和花鼓调,所唱内容以表现恭贺新禧或趣味性的居多,也有反映生产劳动、爱情生活的。演员表演不执鼓,主要道具是彩扇与手巾。旦丑各握一扇,旦同时拎一巾,二人舞的扇花开、合、盖、抖、摆、8字片花别具特色,旦执巾的甩、撩、挽花也为花鼓增添色彩。旦角表演要点是“活”,腰活、肘活、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