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销蚀(erosion),文学-语言文字-历史语言学及语言接触-历史语言学-语言演变-语法化,语音实体的磨损或弱化。一般视为语法化的子过程或附带特征。又称语音销蚀、语音磨损、语音减损。从词汇形式到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中一般伴随销蚀现象。对于汉语这样不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销蚀可能是某些语言表达式发生演变的最显性特征和最直接证据。销蚀通常有四种情况:①减损、失去音段或音节。例如从英语bi cause或by cause(因为)到because再到coz的变化,就出现了语段的减损和音节的丧失。②失去超音段特征。包括不能重读、声调弱化等,例如汉语“瘦子”的形容词后缀“子”不重读,并且出现声调弱化(发轻声)。③失去语音独立性。例如汉语“儿”用作小称标记失去语音独立性,不成音节,必须依附于前面的实词。④简化语音。例如英语don't know(不知道)简化为donno。一些研究者将省力原则作用下的发音减损,例如library(图书馆)在美国英语中的发音(/laibǝri/),也视为销蚀现象。语法化研究有时也把去语义化称为语义销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