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蚀作用(corrosion; solution),理学-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地貌临界-地貌形成作用-溶蚀作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侵蚀的过程。是气体(二氧化碳)、液体(水)与固体(碳酸盐岩为主)三相不平衡化学过程,当水中含有侵蚀性的二氧化碳时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对碳酸盐岩进行溶蚀。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溶蚀作用的基本条件。碳酸盐岩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其溶蚀程度和溶蚀速率也随之增加。由于选择性溶蚀作用,白云岩较石灰岩有更快的溶蚀速率,过渡类型的岩石比矿物成分较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有着较高的溶蚀速率。碳酸盐岩等可溶岩的缝隙不断被溶蚀而扩大,再加上侵蚀、剥蚀和生物等作用,就形成了溶蚀型(岩溶或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而不断地进行溶蚀和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槽状形态,称为溶蚀裂隙。溶蚀作用形成的封闭洼地称为溶蚀盆地洼地,也称为溶蚀盆地,常为丘陵、山地和峰林所环抱。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为溶蚀湖。有时溶蚀洼地上常有耕地分布,呈封闭或半封闭状溶蚀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