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渠(Yongji Qu),理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地理-永济渠,中国隋炀帝大业四年(608)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开凿的运河。《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全长两千余里。“南达于河”,即疏浚沁河下游入于黄河;“北通涿郡”,是指自沁河东岸今开渠引沁水,大致走清代长明沟水,一名小丹河,约当今博爱、武陟、修武境内运粮河(一说走今孟姜女河),东入清水(今河南卫辉市以上卫河,上游为辉县市境内石门河、王村河),下接淇水(今河南淇县淇河,下游即白沟)、西汉屯氏河故道、清河,大致循今卫河河道(自内黄至山东武城段在卫河之西,自武城至德州市在卫河之东,德州以下同今卫河道)至今天津市,自天津以北利用沽水(今天津市武清区以下的北运河)、桑干水(今北京市西南郊的永定河和南苑镇以下的凤河)直抵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永济渠成后,成为河北平原上主要水运航道。大业七年(611)炀帝坐龙舟自江都(今扬州市)北上,经由邗沟(今扬州、淮安间江北运河)入淮,溯淮入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从二月乙亥起程,四月庚午到达涿郡行宫,全航程共5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