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簧戏(Lihuang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又称泥簧、篱簧。流行于安徽芜湖、马鞍山等地。关于梨簧戏形成有两种说法。一为清道光年间,芜湖东门外伍先生与其徒奚仁潜,组成泥簧曲艺科班;一为清道光年间,太平府地方艺人吸收昆腔和民间小曲,将其发展成篱簧调,安庆人周鸿滨收集民间篱簧曲子和戏文,加以整理后改篱簧为梨簧。梨簧戏的起源、流变虽有两说,但可考的都是始于民间盲艺人的乡间、街头卖唱,或众艺人聚会坐唱,或单身串乡走巷行歌。梨簧戏唱腔多由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唱腔,可分两类:一为板腔体(又称大曲),分〔梨调〕〔簧调〕两支;一为曲牌体(又称套曲),共30余种,如〔划龙船〕〔鲜花调〕等。梨簧戏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月琴、苏笛等。伴奏采用“你简我繁,你繁我简”的手法,活泼灵巧,清新悦耳、自成一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陈姑追舟》一剧被搬上戏曲舞台,正式定名梨簧戏。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安安送米》、古装戏《白蛇传》和现代戏《送嫁》等。2006年,梨簧戏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