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尾舵(stern rudder),理学-科学技术史-车辆、船舶与铁路史-〔船舶类〕,用来操纵和控制航向的装置,通常称为轴舵。由舵叶、舵杆轴和舵柄组成。中国在船舶技术领域里的一项创造与发明。在舟楫活动早期,航向靠桨操纵,尾部的操纵桨逐渐增大桨叶面积而演变成拖舵。1955年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船模型就设有拖舵,反映了桨向舵演变的过程。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和刘熙所著《释名》,对舵都有解释,说明舵的应用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到唐则开始出现具有舵杆的轴舵,其根据是唐著名书画家郑虔(691~759)的山水画中的船都带有轴舵。宋的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有的舵叶面积延展到舵杆之前,使舵杆前后的水压力比较平衡,使转舵省力,称为平衡舵。在宋代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上的船舵皆为平衡舵。在舵的上方设绞舵装置包括悬舵索和绞杆轴,以便根据航道深浅调整舵叶入水深度,将舵降下可提高舵效,将舵提起可使舵获得保护。1978年在天津静海出土的北宋运粮船上发现了完整的平衡舵及绞舵装置实物,此时西方还不曾有船尾舵。西方权威的船史著作称他们的舵出现在1242年,较中国在唐代出现的轴舵要晚大约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