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文(notes),文学-中国文学-现代文学-现代散文-【散文文体】,一种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笔记文的特点是内容广泛,遇有可写,随笔而写,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在中国,笔记之体肇始于魏晋,而宋明以后最为丰富。“笔记”的名称,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才略》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但这里所说的“笔记”,并非指杂录、随笔之文,而是指公牍奏记类文字。至于把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文字称为“笔记”,大约始于宋人。北宋宋祁有《笔记》3卷,南宋龚颐正有《芥隐笔记》,陆游有《老学庵笔记》,从而后世有了“笔记文”之称。对笔记文,后世又习惯称为“随笔”。“随笔”之称始于南宋洪迈,他有《容斋随笔》10卷,清代梁绍壬承其名有《两般秋雨庵随笔》8卷,俞樾有《春在堂随笔》15卷,随笔之称遂沿用至今。明刻本《宋景文公笔记》卷端长久以来,古代笔记论著又被称为“笔记小说”。这是因为关于“小说”的概念古今不同。“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所谓的“小说”,是指远离道术的浮泛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