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石经(Stone Classics in Shu State),历史学-文物-石窟寺、石刻-古代石刻,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石刻。又称广政石经、后蜀石经、成都石经、益都石经。始刻于后蜀孟昶广政元年(938),由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故称广政石经、后蜀石经。因地点在成都,故又称成都石经、益都石经。蜀石经刊刻儒家经典有十种:《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只刻前十七卷)。其后,北宋皇祐元年(1049),成都府尹田况主持补刻《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十八至三十卷,北宋宣和五年(1123)席贡、彭悌补刻《孟子》,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晁公武补刻《古文尚书》,并校诸经异同,著《石经考异》附刻于后。蜀石经刊刻前后历时186年,加上刻《石经考异》时间长达230多年,是历代石经中耗时最久的一部。据文献集中刊刻后,石经立于成都府学石经堂,至南宋前期尚保存完好,元明时期无记载,据传毁于宋末元初兵燹,留存残石数量很少。抗日战争期间,在成都南门外发现石经残石10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