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史(history of mentalities),历史学-世界历史-〔总论〕-〔史学流派和分支〕,思想史的一类,研究的是普通民众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包括关于童年、性、家庭、时间和死亡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这一方法与年鉴学派密切相关,但年鉴学派主要探讨物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心态史学者主要讨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心理世界。心态史与思想和文化史具有相似之处。但文化史家如J.布克哈特和J.赫伊津哈对文化史往往偏重于唯心主义和理念主义的解释,更注重对世界观和理念的解释,且局限于高级文化,而倾向于将普通人视为观念的被动接受者。相比之下,心态史超越了理念主义的历史学家,而主要关注普通人的文化。这种新方法将关注点从世界观转移到传达它的“结构”(如习俗、仪式、语言规范、审美意象等形式),描述这些结构有助于描绘代表特定文化的心态世界。这种新的关注点是心态的历史,而不是观念的历史。在追求总体史写作理想时,年鉴学派史家反对仅以政治或事件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