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prefectural examination),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科举考试制度之一。明清童生试的第二阶段考试,由知府(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组织本府(直隶州、厅)已通过县试的童生参加,故名。明初不设童生试,应试考生参加乡试,需向州县提交自身籍贯、年甲和所考“本经”,以及父、祖父、曾祖父三代出身,由本姓乡里举荐至州县,确认后申报行省。洪武十七年(1384),改乡里举荐为州县保举。正统元年(1436),于各布政司设提学官专职提督学校。正统九年,各省应试考生均需经提学官考核合格后,方能参加乡试。明武宗正德(1506~1521)朝时,因参加考核人数增多,各州县、府也开始负责选拔考生,应试考生需先在本州县参加县试,取中后参加本府举行的府试,通过后再统一送交提学官进行考选。此后,逐渐形成了由州县、府、提学院道三级考试构成的童生试,嘉靖(1522~1566)朝时成为定制。其时,府试由知府主持,与县试相仿,指定场所搭设考棚,严明考生籍贯等,场次与考试内容亦与县试相近,考试内容为《四书》、本经、论、策,规模较县试大,录取无定额。清沿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