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误(phonological error),文学-语言文字-词汇学和训诂学-汉语训诂学-校勘学,书籍在抄写、刻板时写了与本字或正字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别字之现象。又称声讹、音讹,东汉郑玄称为声之误。清代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云:“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又云:“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从校字与被校字在声音方面的关系看,“声之误”可分为4种:①同音。《周礼·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郑玄注:“玄谓思当为司字,声之误也。”思司并为心纽之韵。亦有以方音相同而误者。《礼记·缁衣》:“小民惟曰怨资。”郑玄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②双声。《周礼·地官·旅师》:“而用之,以质剂致民。”郑玄注:“而读为若,声之误也。”明代方以智《通雅·疑始·专论古篆古音》:“而、若,一声之转。”声母皆为日纽。③叠韵。《礼记·文王世子》:“至于赗赙承含皆有正焉。”郑玄注:“承读为赠,声之误也。”承赠皆为蒸韵。④音转相近。《礼记·丧大记》:“君葬用?……大夫葬用?。”郑玄注:“?皆当为载以辁车之辁,声之误也。”?辁声为舌音定禅,韵则文元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