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差(examination for errands),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中国清代科举制度中对考官的考选差派制度。又称考试差、考试试差。指通过考试选拔各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顺治二年(1645)定,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由礼部、吏部共同从保举的翰林、六科及各衙门堂官中遴选派出,并无考试一项。雍正三年(1725),因正、副主考从前未尝试其文艺,间有不能衡文者,或中式之后荒疏年久,故将应差委之翰林及进士出身之各部院官员,召集于太和殿进行考试,试卷弥封,派大臣评阅后进呈皇帝钦定一二等,封贮内阁,以备乡试时差遣,是为考官考差之始。然此后之考差,或在乡试年之前进行,或在乡试当年进行,且并非每科必考,待考取人员渐少,则再试一次以作补充。一切由皇帝临时决定,由大臣保举后再行考试。直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特开皇太后八旬万寿恩科时,又恢复了考差,规定所有应行开列人员,通行考试。乾隆四十七年,礼部奏准:凡乡试之年,考试试差。考差才正式形成定制。除正科的子、午、卯、酉年必考外,遇有登极或万寿恩科亦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