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筏(skin raft),理学-科学技术史-车辆、船舶与铁路史-〔船舶类〕,由许多个皮囊编结在一起而制成的渡水工具。在人们从狩猎、采集进入饲养牲畜和农业之后,在中国黄河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出现过用牲畜的皮革制成浮囊作为浮具。浮囊作为浮具用的也称皮囊。唐人李筌在《太白阴经》中记有:“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缚其孔,缚于腋下,可以渡也。”皮筏,虽说是较为原始的渡水工具,但它的应用经久不衰。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点:制作简单,操纵灵活;安全可靠,不怕搁浅;成本低廉,不耗能源,尤其适合水流湍急、礁多滩浅的河道。组成皮筏的皮囊少者有6~14个,多者有400~500个。在宁夏黄河岸边往返渡河的皮筏,经常是由14个皮囊构成。这种小型皮筏重量很轻,渡河以后一个人就可以用肩背起来上路。皮筏最大的缺点是不能逆水而行。所以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谚。在中国西北地区历来有大宗的土特产如羊毛、药材、皮毛、烟草等向外运输的惯例,数量大而且是单向运输。过去,皮筏曾经长期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