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辞(function word),文学-语言文字-词汇学和训诂学-汉语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注释中出现的术语,专指没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虚词。又称辞。语辞最早出现在唐代注释书中。例如,唐代颜师古在《汉书·王褒传》引《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下注云:“思,语辞也。”唐代李贤等在《后汉书·皇甫嵩朱隽传》“亦弭于越”下注云:“于,语辞也。”但“语辞”这一术语的别称形式——“辞”在西汉早期就有了,如《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可见,在西汉毛亨那个时代,传注家们就已经可以分辨词的虚实了。现代训诂学家陆宗达指出:《毛传》在解释虚词时,有的还很准确,很生动。如《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有是也。”毛亨释“岂不”为“有是”就很准确,“岂”是表反诘的疑问语气词,表示“不可能”或“哪里能”,与“不”搭配,就转化为坚决的肯定,故以肯定的语词“有是”(有这样的)去释“岂不”就十分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