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大钱论是中国古代人们围绕铸造大钱、采行铸币贬值政策所提出的不同货币主张。东汉桓帝时 (公元147~167年) 有人提出 “人以货轻钱薄,故致贫困,宜改铸大钱”,时人刘陶 (? ~185年) 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明确指出如果铸造大钱,有意实行铸币贬值政策,这不仅无补于凋敝的经济,而且连同货币流通本身也必将陷于更大的混乱,“欲铸钱齐货,以救其弊,此犹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水木本鱼鸟之所生也,用之不时,必至焦烂,愿陛下宽锲薄之禁,后冶铸议” ( 《后汉书·刘陶传》)。南北朝时 (公元420~581年),围绕统治者所行铸币贬值政策,人们各抒己见。南朝的沈演之 (公元397~449年) 认为 “若以大钱当国,则国传难朽之宝,家赢一倍之利,不俟加宪,巧源自绝,施一令而众美廉,无兴造之费,莫盛于兹矣” (《宋书·何尚之传》),他把 “大钱当两”视为国家致富、个人增财的捷径。北朝的高谦之 (公元486~527年) 目睹政府“财用将竭” “军国用少”,提出 “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何损于政? 何妨于人也?且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认为实行铸币贬值政策可使“国得其益” ( 《魏书·高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