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慑战略是指主要着眼于使对方由于顾及可能招致无法承受的报复而不敢发动战争的战略。按性质,分为进攻性威慑战略和防御性威慑战略;按程度,分为优势威慑战略、均势威慑战略、有限威慑战略和最低威慑战略;按范围,分为局部威慑战略和全面威慑战略;按力量的构成,分为常规威慑战略和核威慑战略。作用在于使对手相信,若选择战争,其所付出的代价将可能大于获得的好处,甚至遭到彻底失败,从而不敢发动战争或进行军事抵抗,实现不战而达成政治和经济目的。威慑作为一种战略思想,自古有之。在中国,早在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谋攻》中就系统阐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威慑思想。在西方,古希腊军事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和16世纪意大利军事理论家N.马基雅维利也曾论述过威慑的战略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的军事思想中主要强调实战战略,威慑只是一种从属于实战战略的谋略手段。战后,随着导弹核武器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国家推行的冷战政策,现代威慑思想应运而生,并作为一种战略理论体系率先在美国形成、完善和发展。首先掌握核武器的美国推出了针对苏联的以核威慑为主要内容的遏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