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分带,指的是含矿流体坝源头向外活动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变化导致不同矿石、脉石和蚀变矿物的产出,形成不同矿石、岩石组合的带状分布。在后生矿床中,含矿流体随着离热源距离增大,以及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不同矿物的沉淀常呈同心圆状。成矿分带的成因有多种解释。矿床分带现象首先为洛奈在1900年所认识,1907年由J.E.斯帕尔加以概括而提出分带理论。1936年W.H.埃蒙斯根据从含矿流体来源向外,矿物组合形成顺序的规律性,曾将单个区域、矿区和矿体中的相对分带资料拼接在一起,再造了一个理论性的矿脉系统模式,以表明从地表向下矿物组合的变化。迄今,尚没有任何一个实例包括了该模式中的所有矿物组合,但它有助于理解分带道意义。而此系统与W.林格伦等所提出的“矿物共生顺序”颇多相似之处。1957年J.K.库廷纳从流体活动的构造观点曾提出流体一次上升分带与多次(脉动)上升分带,或者视矿物沉淀为正常顺序或反常顺序而分为正向分带与逆向分带。1962年H.L.巴恩斯提出含矿流体中 2价元素络合物的相对溶解度是形成矿物分带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