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公认的观点,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外籍工作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要求在5%以上。按照上海现有的人口计算,外籍人口数应在70万左右,但数量不足10万。因此,随着上海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来沪工作的外国人将大量增加。不少“老外”都把上海当做了“打工”的好地方。这些人月收入最高的可达10几万美元,因此,一方面“洋打工”对申城发展贡献的纳税金额就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上海的就业观念、就业市场带来了一些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董克用教授认为,如果在规范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在关键岗位雇用几个少量的外籍员工是可以的,但不应提倡成为普遍现象。各国对本国的劳动力是采取保护措施的,对外国就业者是严格控制的。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应大力培养中国的就业者。另有学者认为,洋打工的出现正说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大可不必惊呼“狼来了”。偌大的中国就业市场,承载几个“洋打工”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我们的员工不珍视就业机会,让“洋打工”拔了岗位的头筹,那么,砸我们饭碗的不是洋打工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