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论是战国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井田制问题的议论。井田制相传是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战国时孟子最先对此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孟子·滕文公上》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孟子所推崇的井田制不仅仅只是井田制的土地划分,还包括生产、分配方式及治理之术。西汉初,博士韩婴将《孟子》井田图案予以补充,董仲舒也称“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买卖。”(《汉书·食货志》) 东汉何休进一步充实其内容,并加以润色。因把土地划为“井”字形,故名。据说中国古代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男成年受田,老死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