檍,汉语文字,读作檍(yì),指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弓弩等。早在先秦时期,椴树就已经广为人知了,以北方寒凉之处最为出名。《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用山间常见的树木起兴,比喻君王身边会聚了许多贤良。诗中南山之“栲”,指的是中原以南常见的“野鸦椿”,是省沽油科野鸦椿属落叶小乔木,学名为野鸦椿子。而北山有杻中的“杻”,为檍,《朱熹集传》将其描述为“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其理多曲少直,材可为弓弩干者也”,而符合以上外形描述的树种,其实指的就是椴树。《草木疏》云:"檍木枝叶可爱,二月花白,子似杏,今在处官园种之。取亿万之义,改名万岁树。"即此也。这段文字里古人给檍起了一个有寓意的名字万岁树,被沿用。自唐朝以来,中原地区佛教盛传,椴树因叶子形状与佛教中的正宗菩提树十分相似,被民间称之为“中国版菩提树”。但此菩提树非彼菩提树,而是檍即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