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王筠最早注意到文字中有些笔划并不表意,而是起著文饰的作用·他在指出:"古人造字,取其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而已·沿袭既久,取其悦目,或欲整齐,或欲茂美,变而离其衷矣·此其理在六书之外,吾无以名之,强名曰文饰焉尔·"起源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讨论到文字的增繁现象时曾指出:"凡垂直的长画中间常加"",""又引为"",间或为"";前缀是横画的,常加一画或"";字末常加"",""又加"";凡有空隙的字,常填以"""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饰笔.汤余惠先生在《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谈到"起辅助性作用的点"这个问题时说:"战国文字基本形体之外的点,多半用为饰笔,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点饰无论其形式如何,均与文字的基本构形无关."文中除了讨论了"一","",""等一般饰笔外,还介绍了齐,燕,楚三系文字中的特殊饰笔.楚文字中有一种状似垂露的饰笔,如楚王酓盘"王"字作"";燕文字中有"鹤头书",如燕玺"秦"字作""(古玺汇编3853);齐文字有尾形饰笔,如陈喜壶"族"字作"".何琳仪先生对战国文字中的装饰符号(饰笔)作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指出单笔装饰符号和复笔装饰符号各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