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笛卡尔在巴甫洛夫出生前二百年提出的。笛卡尔认为,动物机体的每一种活动,都是对外界剌激的必然反应,而这些反应,是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这种反应就叫反射。谢切诺夫认为,人类的意识也是一种反射活动,并企图尝试用生理学解释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他的著作《脑的反射》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的先声。但是,谢切诺夫的论述在当时并没有实验证明。巴甫洛夫的同事格林斯基于1895年重新改进了1979年第一次实施地唾液腺瘘管装置。手术仅用了15分钟。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动物看到食物和嗅到食物就已经能引起要求消耗一定浓度和数量食物的流涎。这种现象成为巴甫路夫研究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出发点。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生理学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观察到动物看到和嗅到食物即流涎、产生唾液和胃液的“心理性”分泌。这一现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馋得流口水”。为什么会发生“馋得流口水”这一现象?有人唯心地断定,那是因为狗与人一样有思想,它想吃,它希望吃,所以流口水;也有人认为,心理作用是灵魂活动,它是不可知的,将来也永远弄不清,但这一现象却促使巴甫洛夫开始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