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带领兽医寄生虫学科追赶世界一流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兴全

【人物风采】带领兽医寄生虫学科追赶世界一流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兴全

带领兽医寄生虫学科追赶世界一流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朱兴全

《农民日报》( 2017年09月08日 02 版)

韩超

“来到兰州兽医研究所的7年多时间里,朱兴全研究员工作兢兢业业,他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7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分子寄生虫学家,同事们眼中的朱兴全。

朱兴全博士,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一长串的奖项和头衔,是对朱兴全科研成就最直接的肯定。如今,取得兽医寄生虫学领域最高荣誉的他,依旧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

“回国是必然选择”

“放牛娃”,这是朱兴全对自己出身状况的描述。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兽医寄生虫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朱兴全对求学的经历倍加珍惜,把成绩看作是对祖国培养的“理所应当的回报”。

1999年4月,一路勤奋钻研的朱兴全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兽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又用3年的时间,于2002年2月在墨尔本大学兽医学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我们那一代人想法很单纯,回国是必然选择,没有第二个选择,一切都是祖国培养的结果。”朱兴全说。2002年2月底,他作为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回国到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工作。

回国不仅需要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更需要承担起带领国内兽医寄生虫学科奋起直追世界一流的责任。“因为经费、条件及人才的限制,国内兽医寄生虫学在这些方面几乎还是空白。也正因此,我们才更有责任和义务要回国,用自己的所学推动兽医寄生虫学科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朱兴全说。

“兰州兽医研究所给了我更好的发展平台”

2010年4月,为支持西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朱兴全放弃了广州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位于兰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

有人说朱兴全是“孔雀西北飞”,但他自己却十分谦虚,“兰州兽医研究所为我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我才获得了主持‘973’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项目的机会。”朱兴全说。

20多年的科研工作,朱兴全凭着一股“工匠精神”的韧劲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动物及人兽共患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基因组(包括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代谢组、miRNAs、分子疫苗、分子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我国兽医寄生虫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我国兽医寄生虫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寄生虫学领域目前唯一的“长江学者”,朱兴全主持了我国兽医寄生虫学领域首个“973”项目——“牛羊重要寄生虫致病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该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将为创制家畜寄生虫病防控药物及新型疫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家畜寄生虫病基础研究的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除了科研工作者,朱兴全还有一个身份——老师。2002年2月底,朱兴全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举家迁往广州,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开始教学工作。因为有着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他所讲授的所有课程都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也荣获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首届“我爱我师”——“我心中最喜爱的导师”称号。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朱兴全那里,这并不是一句口号。当上老师以后,朱兴全经常去请教教学效果很好的教授,旁听他们的课程。不断地学习揣摩后,他逐渐悟出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充满激情的演讲形式给学生上课。在确定报告主题之前,他会先了解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意见中确定报告的内容。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课前他还会让学生看一下课件流程,让他们分析课件的效果,若不完备就重新修改。课后,他会检视教学内容,不断与学生交流,找出不足之处使课上得更好。

多年的讲台生涯,朱兴全的教学结出了硕果。他是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第一个校级教学名师,不仅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小动物寄生虫病学》教材,还主编了《兽医专业英语》教材,他的教改论文发表于当时寄生虫学最好的国际SCI期刊。回国以来,他指导博士后、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共150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兽医寄生虫学领域教学、科研、技术推广行业的骨干人才。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