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中国高级副总裁朱骁洵:创新要化繁为简

西门子中国高级副总裁朱骁洵:创新要化繁为简

在工业领域有着不可替代地位的德国西门子集团,在华已有14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西门子更加注重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又是世界高效能源、资源节约型的技术供应商之一。面对创新型的诸多中国企业、快速迭代的能源科技领域,西门子也需重新审视自身。它不应流连于以往的技术成就,而是寻找更为有效而全面的解决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产品,从而获得稳定、独特、不易被超越的市场地位。那么,创新研发就自然成为西门子通向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朱骁洵在30日举行的“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上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创新应更为开放、更加接地气,创新也应化繁为简,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样企业在能源工业领域的创新才有出路。

接地气的团队十分重要

朱骁洵说,“中国市场虽然这几年的增速开始下降,但这么大体量的情况下,依然有着相当可观的增速实属不易。所以,与世界上其他的大经济体比起来,我们所处的中国还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式创新不是昙花一现。”

实例证明,中国企业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全球、服务于世界各地的情形会越来越多。与同行们一样,朱骁洵如今常常听闻智能制造、机器人这些热门词汇,不久前与中国企业家的一次聊天使他深受触动。一家国有焊接电动车机器人公司老总就说,对方公司业务相当好,增长非常快,在全国每一个行业的焊接领域上,自己的这家国有机器人公司都能做到第一。

“从创新的角度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机器人市场足够大、这事也足够有意义,最重要的是,很多挑战性问题一定要有这样接地气的团队去做。即便在国外有最先进的沟通技术、有最聪明的人,都无法解决,一定要依赖于中国团队帮助客户就地诊断、给出方案,化繁为简,所以我觉得这类趋势将持续下去。”

西门子“接地气”做的怎么样?朱骁洵给第一财经记者提供了一串数字:截至2015财年,它拥有约4500名研发人员和工程师、20个研发中心和超过1万项有效专利及专利申请。而其中2500个研发人员也帮助西门子推出了几百种新产品,主要服务于中国市场及印度等国外市场。

朱骁洵注意到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已从原来追求廉价硬件产品的时代跨入了数字化,与全球齐头并进。所以西门子决定对人才技能进行全新的提升,今年开始在全国扩招约300名专注于数字化技术的员工,包括在全国各地新建一些研发中心,培养能在数字化创新上有所建树的团队。

世界各地间的连接正变得日益紧密。数以10亿计的智能设备和机器产生大量的数据,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搭起了桥梁。用这些海量数据创造价值是西门子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引入新人才,西门子才能制造出更贴近市场和数据需求巨大的项目,比如提供智能交通信息和管理系统,从而帮助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20%。为应对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西门子智能电网技术在供需间建立平衡,并使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成本降低四成。通过西门子智能楼宇技术,建筑能耗可最多降低40%。在医疗领域,西门子研发的网络影像智能处理平台“飞云”(syngo.via),能加速阅片过程,节省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心脏影像阅片时间高达77%。

中国研发和全球研发并进

(图为西门子中国高级副总裁朱骁洵,摄影任玉明)

那么,西门子在中国地区的研发、全球研发是如何应对当下市场做新的战略布局? 朱骁洵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分为三部分。

第一,作为全球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做研发绝不脱离全球体系,否则会造成重复用工。作为全球体系研发团队的一部分,中国研究院还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再反哺或贡献给整个西门子。

第二,将中国市场需求、顾客对协同创新的接受度作为优势打造。在国外,成熟市场的顾客未必像中国的顾客这样愿意尝试新东西。由于中国顾客愿意尝鲜,这给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西门子可以通过中国顾客对产品的真实感受再来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产品功能等,通过大量的本地化实践再反哺全球。

第三,创新生态系统。在中国,很多大学的研究水平已达国际水准,如西门子在全球有七家重点合作的大学,其中一家便是清华。每年西门子与清华展开相当多的合作,并可将成果直接带入应用。西门子也与教育部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先后与200余所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支持建立实验中心,并设立西门子奖学金,促进双方在科研、技术领域和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上海,我们也有一个十年历史的机构,专门与初创企业合作,这个机构的模式是直接从硅谷拷贝过来的。”朱骁洵说道,“我们也注意到最近的一个新趋势,中国初创企业的质量越来越高。前一阵子,我也与初创企业的多位负责人做了交流,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全是清一色从斯坦福大学毕业,我就问他们为何要回上海创业,这些小伙子非常明确地说因为市场在中国。中国这几年的市场优势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初创人才来到中国,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也使西门子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了更优质的本土环境。”

(图为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颁奖礼 摄影吴军)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