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主流社会的商业精英关注的并不是财富神话
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正在将资产上百亿元的残友基金会交给她的女儿管理,自己担任执行会长。他强调“我们并不是一个家族基金,因为基金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社会资产了。”
20年前,五个残疾人凭借一台电脑,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在深圳创立了中国首个由残疾人发起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残友集团。过去20年间,残友集团旗下已经诞生了两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残友软件和残友电商。
“主流社会的商业精英关注的并不是财富神话。”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在第一财经CBLA商业领袖颁奖典礼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互联网经济所产生的无体力劳动给了残疾人千载难逢的机遇,残友集团能在没有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在深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栋楼以及两家上市公司,这都说明残疾人群体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主流社会,社会对残疾人群体也更加包容。”
郑卫宁表示,尽管从慈善公益上讲,残友集团已经排到了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从商业领域来讲,残友集团的经济体量还比不上很多企业。“这一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是把我们推到了风口浪尖。”郑卫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残疾人创造就业岗位是郑卫宁创业的初衷。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残友软件已经成为一家由技术精英组成的高科技软件公司,残疾人通过加入这个平台,能够换一种‘活法’,更加受到社会的尊重。”
郑卫宁今年已经62岁,他从小就患上了血友病,去年又做了胃癌手术,还接受了化疗。现在的年龄对他而言已经是活出了“奇迹”。他是个乐观的老人,早已习惯与死神赛跑。在创立公司之初,郑卫宁就没考虑过要以赚钱为目的。郑卫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残友集团所有赚到的钱都用于招收残疾人员工,不留利润。”
2009年,郑卫宁将其所持的残友集团超过90%的资产一分不剩地捐给了残友慈善基金会,用来发展残疾人在高科技领域的就业。“从基金会成立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股权全部捐给了基金会,残友的股权就迎刃而解了,为基金会持股。”郑卫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金会在残友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募款,而是解决了社会企业所有制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企业不分红的问题。残友集团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没有分过红,也不存在私人股东。”
目前残友基金会规模已经超过100亿人民币,郑卫宁是残友基金会的执行会长,他的女儿成为了基金会会长。这让人很容易把残友基金会与家族基金联系起来。但是郑卫宁表示,应该更正这样的误区。“我们并不是一个家族基金,因为基金会自成立第一天起就已经是社会资产了。基金会的主要理事都是残友的创始人和义工,而不是家族成员。”
通过与第一财经记者的谈话,郑卫宁也流露出了最初未考虑成立家族基金的一丝惋惜。“我曾经一度极其反对家族基金的模式,后来北京的徐永光(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老师和我谈话,启发了我。”郑卫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主张我把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伟大梦想留给我的后人来继承,做成家族基金更加靠谱。”
郑卫宁也对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伴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和机器人的大量兴起,人的劳动需要的体力工作越来越少,脑力工作越来越多,因此科技越是发展,给我们残疾人的机会就越多。”
2012年,郑卫宁曾受邀去哈佛大学演讲。他当时说道:“世界经济发展千百年来的劳动都是用体力来交换的,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劳动变成了动一动鼠标、碰一碰键盘,就可以创造很大的价值。”
据了解,目前郑卫宁正在推进的一个重要计划就是通过与手机生产商合作,通过一款内置软件,为残疾人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此外,上个月底,郑卫宁还增持了残友软件的股份。10月30日,他在股转系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增持6.9万股,股份增加1%,权益变动后持股比例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