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碳银俞兆洪:做好风险管理 以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浙江碳银俞兆洪:做好风险管理 以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付长超)今日,首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在论坛上,浙江碳银创始人俞兆洪分享了浙江碳银的普惠金融实践。他表示,浙江碳银始终坚守以“普惠金融为目标,数据科技为抓手”,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降低金融需求获取、风险识别及管理的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峰会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主办、平安普惠承办,并得到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和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等单位支持。《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在峰会上正式公开发布。

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如何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有效解决因广泛的包容性所产生的风险、成本和收益方面的平衡问题?

答:普惠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首先应遵循成本合理、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普惠金融因为服务对象多为小微企业、中小服务企业、三农,等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服务对象,因此金融需求开发、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的成本较高。

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首先要确保金融需求的真实性和金融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因此普惠金融要降低风险,更应该和实体经济结合,更应该和特定的金融需求场景结合,这样能降低风险识别和管理的成本,从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中总结出规律化的风控模式。例如,基于真实业务流水的各种贴现性质的金融服务;包括,碳银和浙江省工行合作的基于户用光伏业务的产品分期,因为首先保证了金融需求的真实性和整体效益良好,在该场景下可以归纳总结出有规律的风险事项,比如定价是否合理,产品品质的保障,现金流管理是否闭环,等,而个性化产生的风险事项,比如个人信用,企业资产,等反而成为补充性的征信考量事项,因此大大降低了风险识别及风险管理的成本及金融产品适用的灵活性,更具有普惠意义。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降低金融需求获取、风险识别及管理的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我感觉这方面的技术不是问题,主要的障碍还是缺乏制度保障,比如对数据获得、脱敏、利用,分析等,都要有一套规则,而且数据获取的公平性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应该鼓励、支持和规范第三方金融服务外包,普惠金融的成本高是因其特殊的服务对象,及小额、分散的业务特点造成的,因此,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的专业平台或者机构合作也是一个降本增效提高效率的方式,例如,房贷、车贷发展这么快,和第三方金融服务有很大关联,当然,普惠金融如能够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平台合作,必然可以在推动实体经济上有更多作为,并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

问:如何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答: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多为小微企业、中小服务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真实并且有效率的金融需求开发,普惠金融产品要切合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现在针对小微企业的多数普惠金融产品本质上和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是脱节的,这也是普惠金融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做服务和产品创新,首先要革新我们的风控理念和风控模式,必须将以资产和担保征信为核心的风控理念转变为以“信用”和“价值链”为本的风控理念和风控模式,这点特别重要,不更新风控理念和风控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无从谈起的。

从具体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路径上看,我觉得应该利用数字金融、产业生态,让“信用”能够沿着“价值链”进行传递,比如要对小微企业、中小服务企业的“信用”进行识别和分析往往数据不够,但是对其服务对象(自然人)的“信用”进行分析和识别往往较为容易,因此利用消费者的信用,把消费金融通过数字金融,通过“商业价值链”有效传递到上游的消费服务小微企业,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满意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普惠金融产品和实际需求或者小微企业、中小服务企业、及三农等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问:如何运用互联网前沿技术,创新风控手段,做好、做实、做精风险管理工作?

答:我的理解,互联网技术,首先是信息传播,数据积累及数据分析的技术,普惠金融必然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因此获取有效数据,通过大数据对客户进行描述,从而全方位地把握客户,在信用基础上进行客户管理,这应该是方向。

从实践看,因为普惠金融涉及的小微企业、中小服务性企业、三农等,对其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比较匮乏,因此,要重视一些关键数据的有效补充,比如在我们浙江碳银和浙江省工行合作的户用光伏产品分期业务中,除开依托有效率的产业生态、资金管理闭环以及个人的征信数据、电站的运营数据外,我们会特别关注产品定价、产品质量保障、村民是否有赌博等习惯,其家庭物业的交通地理信息、物业现状等。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