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解放军总医院于宁:非职业性噪声
于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研究员。
据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确定为:“安全用耳,保护听力”,大力宣传非职业性噪声对听力健康的损害,旨在提高全社会安全用耳,保护听力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宣传活动主题,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在京举办全国“爱耳日”公益音乐会,同时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在此之际,聋康网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于宁老师。访谈中,于宁老师首先强调:爱耳护耳的意识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有了保护听力的意识,我们才能更重视自己的耳朵。同时,于宁老师和我们详细解读了“非职业性噪声”的种类,从专业角度分析了非职业性噪声对我们听力的危害,分享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保护听力的小方法,并从国家、社会层面呼吁提高大众保护听力的意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想法。
以下是具体内容:
非职业性噪声无处不在。
于宁老师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生活中面临的非职业性噪声逐渐增多,了解和预防非职业性噪声的危害非常有必要。非职业性噪声有哪些呢?比如拖拉机、汽车、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噪声;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噪声;电视机、随身听、收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的声音;KTV、迪厅、酒吧、音乐会等娱乐场所的噪声;经常长时间用手机打电话、在公交车或地铁上听音乐,将耳机音量开得过大也会产生噪声影响……
提高听力保护的意识最为关键。
如何才能提高听力保护的意识?于宁老师主要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①首先要了解听觉的生理基础,了解听力是怎么损伤的。
于宁老师分享说,耳蜗里长有数以千计的纤毛细胞,我们耳朵的毛细胞分为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是产生听觉最主要的效应器,纤毛间有连接,一根纤毛动会带动其他纤毛跟着动。有时候听很响的音乐会感觉听力下降了,过几天感觉听力又恢复了,原因是什么一直不清楚,我们的科主任杨仕明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其机制是因为纤毛上的连接慢慢又长出来了,如果纤毛或者说细胞胞体都死掉了,听力就恢复不了了。而且这种细胞的死亡是累积性的,比如今天吃了一颗耳毒性药物可能损伤了一个或小部份毛细胞,明天听了很响的声音又牺牲了两个,这个过程中听力是缓慢的下降但没有明显的感受,当受损细胞数量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感觉听力下降,听不清了。因为听力损伤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目前毛细胞损坏掉了还没有找到有效再生的办法,所以要注意听力保护。
②了解听力下降带来的长远危害性。
于宁老师继续说到,健康的听力是高质量生活、工作的一个保障。远古时期,因为我们人类的听觉预警功能,帮助我们能够很好地躲避猛兽的侵袭,是人类更好地生存下来的本能,而这种预警需要双耳效应,如果听力有损失,当别人从身后和我们打招呼时我们不能很好地判断对方的方位、听音乐也不会再觉得那么动听。有些声音即使听到但如果听不懂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到了老年时交流障碍可能又引起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到那时很可能会用辛辛苦苦攒下的计划旅行的钱来买助听设备,从而影响到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年轻时不注意保护耳朵,会产生一个长期的危害,也会增加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预防非职业性噪声,保护听力小方法不可少。
预防非职业性噪声,我们能做些什么?于宁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小方法:
①尽量不听或调低音量:随身听能不听就不听,如果要听可用音响来听,如果因为特殊需要必须要听,最好把声音音量调小一点;坐公交车、火车、飞机时最好不要听,因为交通工具本身有噪声,当使用耳机听时通常会把声音调得很大,会对耳朵产生损害。
②使用听力保护器械:坐交通工具使用耳机时,可以使用主动降噪耳机,它的功能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抵消,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目前这种耳机市面很多,也有很多人购买使用。
③注意器乐噪声影响:比如锣、二胡等乐器的声音虽然能产生很动听的音乐,但如果长时间沉浸其中,且声音过强,忽视对听力的保护,也会对耳朵产生损害。
④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度:就像天凉了我们会有意识地添加衣服,当耳朵听声音时,如果感觉声音有点大或听着不舒服时也要有意识保护,可以往耳朵里塞些棉花,没有棉花塞团卫生纸也可以。
⑤手机听电话时:使用手机时,尽量将手机放在远离耳部的位置,减轻由于电磁波引发的副作用;对于有长时间接听电话习惯的人,建议可以适当将手机开到免提状态听或使用耳机。
⑥当噪声附和其它问题时:比如坐飞机时,起飞降落时噪声会复合气压问题,可以咀嚼一块儿口香糖,或吞咽唾液,或喝点水来缓解;工厂里噪声会复合有毒气体,噪声复合情绪等问题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可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提高防护水平、定期体检等预防。
⑦及时就医,保护听力健康:有时会因为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问题引发突发性耳聋,这时要及时就医,如突发性耳聋后尽快就医很可能恢复,时间耽搁久了再进行治疗恢复起来可能就会更困难。此外,当我们感觉听力下降、耳罩、耳闷、耳鸣、耳痛等症状时也要及时就诊。我们科的王秋菊教授在国内首创建了耳内科病区,确实推动了这一类疾病的治疗。
⑧使用听力监测软件,时时检测听力:为预防听力受损的主要方法-听力测试,其技术手段经历了音叉、大型听力计、小型听力计、便携式听力计和手机听力计等演变过程。于老师分享了他们研究的手机听力APP-听力宝,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随时监测自己的听力,真正实现了听力检测走进千家万户。这种软件已能从网上免费下载,,公众将有机会免费试用。它的出现代表了科技的一种进步,我们可以使用手机很方便的监测自己的听力了,从而提高了国民防聋治聋的水平。
加大听力健康宣传,呼吁全社会关注听力。
于宁老师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①从小学开始,老师会教给我们做眼保健操,但从来没提到过听力方面的保健,所以国家或社会层面可以做一些工作,在小学学校做好听力保护的宣传;
②新生儿有听力筛查,学校的小学生体检项目里有视力检查一项,但没有听力检查内容,建议把听力检查纳入体检项目里,国家或社会层面可能需要在指定小学生体检项目标准或规定中做出一些努力,增加听力学检测项目;
③目前,一些县级医院听力设备缺乏,将来可以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将听力检测软件推广到县级人民医院,对于县级医院听力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的,国家或社会层面可以争取在全国听力人才的培训上多做些工作;
④对于产业行业要加大听力健康宣传,比如对于进厂之前的工人做一次听力检测,一段时间后再定期做听力检测,时时监测工人听力,同时安排专门的人给工人讲听力图、听力保健等基础知识,及时预防噪声带来的听力损伤,国家或社会层面可以在这方面推动和努力;
⑤目前,国家已经制定“职业性噪声”相关的法律文件,但非职业噪声法律文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领域的专家在姜泗长院士、顾瑞教授等前辈打下了良好基础上,尽一步努力推动非职业性噪声标准和规定的建立。
预防非职业噪声,要从娃娃抓起。
于宁老师说,与儿童息息相关的玩具噪声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比如0-3岁的玩具声音控制要有一个标准,3-6岁的玩具声音也要有一个控制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要推动婴幼儿玩具声音的标准,预防噪声的危害。因为,有的玩具声音很大, 对于较大年龄的孩子来说可以通过跑开的方式避免噪声危害,对于不能爬不能走的婴儿来说,只能忍受这种噪声。
Tips:
日常声音强度值参考:正常听力者可以听到的最小的声音:0分贝;耳语或安静的图书馆:30分贝;冰箱的嗡嗡声:45分贝;正常交谈、打字机:60分贝;繁忙城市的交通噪声:85分贝;摩托车:95分贝;MP3播放器的最大音量:105分贝;汽笛声:120分贝;爆竹或枪炮声:>140分贝。一般小于75分贝短期内接触声音很少引起听力损伤,暴露在噪声下要避免过响、离声源过近或暴露时间过长时间。
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系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
来源:聋康网http://www.deafchina.com/news/23239.html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