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改办许速:以收入为中心的医院时代结束了

上海医改办许速:以收入为中心的医院时代结束了

“对于医院来说,以收入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成本为中心的时代。” 2016年12月2日下午,2016“跃界对话”健康点医疗专场在京举行,上海市卫计委副巡视员、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上海医改“闵行模式”创立者许速,在现场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促使医改走向微观化、精准化,而且从客观上加速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和分级诊疗的落地。

基于大数据建立标准,是医改走向成功的关键

在会议现场,健康界了解到,基于大数据,上海在最新一轮的医改中建立了两个核心标准,一是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化工作量。旨在避免“吃大锅饭”现象,他们按服务项目、人口结构等算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化工作量,从而形成可分配总量,并最终形成政府的拨付机制、机构评价机制和绩效分配机制等。

二是基于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发展的病种指数。公立医院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其产出——病种,病种决定了公立医院的定位和功能。过去依靠规模对公立医院进行评价的方法,只会导致医院向大而全发展。而根据病种对医院进行评价,客观上要求医院的定位要与其病种相匹备,也就从机制上限定了医院走内涵发展而非外延发展的道路。

“改革最重要的是形成标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标准。中国医改的发展如果不基于标准,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许速认为,随着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中国医改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加明晰,改革可以更加精准,根据事物寻找规律,最终找出符合改革的根本性发展方向。

大数据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这个医改难题

在许速看来,大数据不仅可以建立标准,也可以发现问题。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医改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便逐渐浮出水面。

例如,搞清楚基于标准基础上的政府投入与医院运行之间的关系,是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关键所在。在不削弱医院运行的前提下,如果政府投入不到位,医院的公益性便难以充分体现。而通过大数据,可以清楚地分析在医院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合理投入,衡量标准不是医院的总收入,而是医院除掉采购性支出比例后的医院运行成本。“对于医院来说,以收入为中心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成本为中心的时代。”许速强调。

此外,大数据不仅可以分析出医疗费用的增高,还可以弄清楚高在哪个病种、哪种结构,高得是否合理,从而对医疗、医院的费用进行风险控制。当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层级的医院在不同结构之间的标准差异,据此建立预估模型,根据总指数、总发病数和业务需求,算出上海总体的医疗费用,甚至每一家医院的医疗费用,以及费用的结构。

大数据助力上海分级诊疗落地

许速在演讲时还表示,大数据对分级诊疗在上海落地也起到明显的助力作用。

首先,基于大数据建立了对家庭医生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反过来形成一种导向,促使每一位家庭医生按照改革导向完成工作内容;其次,基于大数据,科学地延伸了处方,改变了社区和三级医院用药不对等导致的患者向三级医院返流现象,便民的同时,也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并可以通过大数据做出评价;最后,通过大数据形成财政补偿机制,明确家庭医生合理取酬方法。

医药卫生改革最重要的是重建改革的生态环境。中国医改要警惕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不能走牺牲环境和牺牲资源、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必须在政府的投入与医院的运行之间、居民的就诊与医疗资源的利用之间、医生的价值体现跟收入实现方式之间、医保资源跟供求双方的激励之间形成平衡。医改必须基于大数据建立标准,构建各方平衡,同时基于标准形成机制,作为各方利益的平衡方法,才能真正形成联动,真正走向成功。

“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适应这个时代,利用大数据形成信息利用机制就是最好的时代。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在主题演讲即将结束时,许速如此概括体会。

来源:健康界,已获授权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