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17年第三期】太平资产徐钢:新会计准则对保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文·徐钢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
摘要
2017年3月31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对《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修订。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分类方式、确认与计量、减值处理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金融企业财务收益的实现、资产配置策略和投资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准则的变化入手条分缕析,探讨新准则对保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四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会计分类的主要变化
1.金融资产分类减少为三类,分类兼顾资产特点及持有目的,标准更为明晰。
在原准则下,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分别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影响损益的资产(俗称“交易类”);可供出售类资产;持有至到期类资产;贷款及应收款类资产。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分类减少为三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类似原“交易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类似原“持有到期类”)。
新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主要依据相应资产业务模式的特征以及现金流特点来确定(见表1):
第一,企业管理该资产的业务模式是获取合同约定的现金流,还是出售赚取买卖价差,抑或兼而有之。
第二,相应资产产生的现金流特征是否仅包含本金及本金对应的利息,合同是否有到期日。
若持有某一金融资产业务模式为获取合同约定现金流,且相应资产现金流为本金及剩余本金对应利息,则分类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类别;比如贷款、持有至到期类债券等资产。
若持有某一金融资产业务模式既为获取合同约定现金流且又为赚取买卖价差,且相应资产现金流包含本金对应的利息、买卖价差,则分类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它综合收益的资产。比如债券。
若持有某一金融资产完全出于交易获利目的,分类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类资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非交易性权益工具可以但非必须分类至“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它综合收益”,但一经确认为该类资产,不可撤销。
表1:三类资产的分类标准及相应特征
[1]企业改变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时,应当按照准则规定对所有受影响的相关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2.非交易性权益资产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资产分类后,累计利得或损失经由资产负债表下“其他综合收益”与“留存收益”两项调整,不再影响利润表。
在新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分类”(下称“综合收益类”),会计处理方式较为复杂。
对于除“非交易性权益工具”以外的金融资产,分至此类后,持有期间利息收入、分红收入、减值准备反映在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项下的“综合收益”科目。资产处置或重分类后,公允价值变动转回利润表上反映,同时资产负债表“综合收益”项下转出至当期损益。
对于“非交易性权益工具”,分至此类后,在资产持有期间,其累计利得或损失计入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项下的“其他综合收益”。当该资产终止确认时,其累计利得或损失由“其他综合收益”转出至“留存收益”。所有科目变动均仅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不再影响利润表。
3.金融资产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由实际发生制变更为预期发生制,信用风险对利润的影响增大。
在原会计准则下,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实际发生制,即对实际已发生违约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新准则下,无论企业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实际减值,均应按照该资产未来的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具体而言有三种情况:
第一,企业获取资产后该资产的信用风险没有显著增加,此时按照该金融资产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来计提减值准备。
第二,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金额来计提减值准备。
第三,金融资产发生实际减值,企业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金额来计提减值准备。预估减值时,应当按照扣除已发生减值金额后的资产价值来估算。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完善内部信用评估和预期减值计量体系,信用风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加大。
二、新会计准则对保险资产配置的主要影响
1.权益资产不再具有财务收益调节空间,战略分红权益组合配置价值提升。
在新会计准则下,权益资产可根据交易目的计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一旦选定计入科目后,持有期价差利得或损失将实时全部体现在利润表或全部体现在资产负债表。权益资产不再具备持有期价差计入资产负债表,卖出后价差收益计入利润表的收益调节空间。同时因其公允价值波动已充分体现,权益投资已无需考虑减值准备的影响。
被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资产,分红收益计入利润表,在会计制度上保障了配置类权益资产持有目的与收益稳定性的统一。战略分红权益组合的配置价值得到提升,值得引起重视。
2.适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资产会计方式未发生改变,非上市股权的核算需按实际投资比例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工具。
适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资产会计方式主要分为两种:(1)对被投资企业持股达到50%以上,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被投资企业持股比例达到20%以上,或不足20%、但拥有董事席位,能对企业实施重大影响的,采用权益法核算。
对于未达到长期股权核算标准的未上市股权投资需按照金融工具的核算方法,即指定为交易性权益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类别),或者指定为非交易性权益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资产类别)。值得注意的是,若将未上市股权指定为非交易性权益工具,其投资退出后的价差将不能确认为财务收益。详见表2。
表2: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3.会计分类实质大于形式,带有收益保证条款的股权类资产分类为“摊余成本计量”,符合品种投资特性。
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根据产品自身现金流模式和投资人业务模式对应分类,避免了市场上日益创新的金融产品会计记账的模糊地带。以当前市场上发行量较大的非标品种——带有收益保证条款的股权资产为例,在原会计准则下,该类资产分类为可供出售类。事实上,该资产符合“以赚取合同约定的现金流”的业务模式,且现金流符合“本金及本金对应的利息”的现金流模式,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将被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真实反映其债权类资产特性,与其投资目的保持一致。
4.预期减值法计提标准尚未细化,对现行各类资产实质性影响较小。未来信用损失评估方法细化,非标类资产减值计提可能增大,影响财务收益的稳定性。
从当前颁布的准则条款来看,信用损失预期减值计提的可实施标准仅为“债务逾期30天”视为信用风险发生显著增加。按此标准,需计提预期损失的资产范围与老准则下的资产范围不会有太大差异,此外,关于如何估算预期损失的方法,新准则也没有明确,这也给企业在预估减值时留出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因而预期减值对现行财务报表的实质性影响有限。
但从监管的意图和导向来看,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及预期损失的估算将更加依赖于企业的内评法、内部模型等评估手段,未来不排除对相关方法进行细化的可能性。在此情形下,固定收益类资产特别是非标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频率和金额都可能超过现状,从而影响未来财务收益的稳定性。
三、新会计准则下保险资产配置的应对策略
1.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注重利率分析和大类资产品种研究,减少保险资金对交易性收益的依赖,提高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
保险资金具有负债久期长、来源持续稳定、风险偏好较低的特征。这些负债特性决定了保险资金偏好稳定、长期的投资收益。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得更为直接,尤其是权益资产,将不再具有原可供出售类资产的财务收益调节空间,从而导致财务收益波动加剧。如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调整资产配置和财务收益结构,使之与负债要求相匹配,是新会计准则下保险资产配置面临的新挑战。对配置部门而言,首先,固定收益资产是保险资金配置的重点,需加强利率趋势的研究,降低利率波动对固收类资产的财务影响。其次,需通过大类资产研究,明确各类资产的配置属性和投资目标,根据负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大类资产配置中枢。第三,精细化管理配置类和交易类资产投资策略,降低投资收益对交易性资产的依赖,增强配置类资产对收益的贡献能力。
2.加强投前评估,投后计量,全面提高信用风险的管控能力。
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减值方式转变为预期损失法。这使得信用风险对财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信用风险管控能力,一方面,在投资前加强信用风险评估,准确定位信用现状,前瞻性地把握其信用状况的变动趋势;另一方面,在投后加强信用风险跟踪与计量,精细化估算信用风险改变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力求将预期信用损失对财务收益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加强另类资产投资投后管理能力,提升公允价值计量水平,合理反映资产投资收益和风险。
新准则下,投资账户获取收益的方式将更符合各类资产的现金流特点。其中带有收益保证条款的股权类资产将充分体现其债权特性,分类为“摊余成本计量”。以实现价差收益为主要投资目的的权益类资产将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资产类别。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资因有公开市场价格,市值波动实时反映财务收益。未上市股权投资如不能满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标准,从兑现财务收益角度来看,也应优先分类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类别。记账方式的变化对投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对于债权类资产需加强后续跟踪管理,降低减值计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需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水平。
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资产存在公开、活跃市价的,以市价计量其公允价值;其次,资产不存在公开活跃市价的,但相似可比资产存在公开活跃市价的,按相似可比资产的公开市价计量其公允价值;最后,自身不存在公开活跃市价,且相似可比资产也无公开活跃市价的,按照内部估值模型、估值技术等手段确认其公允价值。未上市股权等资产均属于无公开活跃市价的资产,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将依赖于后两种估值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判断的成分。如何合理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既客观公允地反应价值变动,又保持财务报表的相对平稳,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4.在取得权益长期投资回报的同时降低其波动率,减少交易类股票投资对账户的直接冲击和影响,将是未来保险资金开展权益资产配置要关注的重点。
在新会计准则下,权益资产的不同分类对于财务报表的影响截然不同。对此,可以把权益配置分为交易类和非交易类来看待,制定差别化的策略。
对于交易类的权益资产,如何在取得收益的同时,降低权益资产的波动性,可以采取多样化的配置策略:一是可以增加量化对冲等收益较稳定的权益品种。在整体权益投资组合中,加入量化对冲产品,将在降低波动率的情况下,提升整体收益率。保险资金探索加大对量化对冲产品的投资力度,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是可以利用Smart Beta权益资产做战略及战术资产配置。近年来,相对传统指数有超额收益的Smart beta权益资产正逐渐得到市场的关注和追捧。这类Smart beta型产品相对指数具有一定的Alpha,选择其代替指数做战略及战术资产配置可以减少市场波动对组合的影响,且因为构建透明,实际进行投资组合管理也相对简单。国内利用Smart Beta权益资产做战略及战术资产配置也同样方兴未艾。只要该类资产相对沪深300或中证500有持续的超额收益,对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来说将是很好的配置策略。
三是可以透过与A股相关性较低的海外市场进行分散投资。通过各类资产的不相关性或低相关性是降低波动率的方式之一,因海外市场与A股的相关性较低,积极参与海外成熟市场,也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目的。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海外对冲基金或海外的多元资产配置产品是出海初期的较好选择。同时,近期很多险资在关注和加大沪港通的投资力度,也是一种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对于非交易类的权益资产,投资重点在于如何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一是加大对高分红权益资产的配置力度。以获取分红为目的而持有的股票投资等非交易性权益工具而言,其市价的波动不影响当期财务收益,这将有助于提升此类投资对财务收益的贡献,同时又能避免对财务收益造成较大波动。
二是通过权益法核算,长期持有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优质上市公司。这是险资提升投资收益且不受市值波动影响的重要投资方式。对于这类投资,好公司是基本条件,进入价格是否合理也很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并表后的收益水平。
三是逐步增加股权投资比例。保险资金因有持续流入和长期性特点,可以承担未上市和非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风险,进而获取流动性溢价收益和股权最终变现收益。而在需承担流动性风险的品种中,股权投资是保险资产配置较好的选择,因为股权投资的长期预期收益水平要高于债权类的非标品种,并且与利率变化较不相关,不受利率下行的影响。但股权投资初期可能无法提供收益,或者分红水平较低,因此在配置比例上要控制逐年提升的比例,避免影响当年整体组合的收益率。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所发文章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协会的看法。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业内外高端智慧保险资管研究前沿——关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出版物)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以下简称“刊物”)是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创办的、国内唯一立足大资管、专注于保险资管领域的基础研究刊物,持有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刊物于2015年9月正式创办,2015年出版2期(季刊)。自2016年起改为双月刊,共出版6期。另外出版《“IAMAC年度系列研究课题”2015年度“优秀奖”课题集》及《“携手IAMAC走进保险资管”报道合集》增刊2期。
刊物共设15大栏目:卷首语、封面文章、特别策划、高端视角、首席观察、菁英对话、政策解读、宏观研究、投资风向、业务探讨、创新探索、全球视野、大资管时代、光影天地、会员风采。
目前,刊物主要发送监管机关,协会会员单位,央行等相关金融监管机关及相关政府部门,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有关高校等,影响力日趋扩大。
编辑部联系人:研究规划部 于老师
联系电话:010-83361689
投稿邮箱:zgbxzcglyj@iam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