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8位浙大毕业学子与校长“约会”侧记
新华社杭州6月29日电 题:“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8位浙大毕业学子与校长“约会”侧记
新华社记者张奇志、朱涵“在浙大,诸位已经很好地回答了83年前老校长竺可桢的第一问:到浙大来做什么?今天,你们要走出校门,要用实际行动回答第二问: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29日上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间小小的咖啡馆里,浙大校长吴朝晖这样对和他围坐在一起的8名同学说。
每隔两三个月长谈一次,这是吴朝晖和青年师生们的小小的约定。自2015年来,“校长有约”已经开展了15期:吴朝晖与青年师生们相约在校园一角,答疑解惑、听取建议、交流思想。
29日当天,正逢这8名浙大学子的毕业典礼。在告别学校之前,他们与校长相约,再聊聊天,听听校长的嘱托。
“6年的博士学习令我难忘,有太多美好的回忆,校长您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冯艳冰好奇地问吴朝晖。
“一些同学为高薪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和追求,我也举棋不定,该怎么做呢?” 建筑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赖皓欣向吴校长讨教。
“我是一名在校期间就尝试过创业的学生,校长您支持我继续创业吗?”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来自环资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潘登。潘登读大二时就开始创业活动,注册了一家公司,因创业获奖保研公管学院深造。
小小的咖啡馆气氛热烈,青年学子们畅所欲言,不断抛出成长困惑,也得到了吴朝晖耐心、诚挚、毫无保留的回应。
来自西藏的卓嘎在浙大学习了5年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她将成为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卫生院的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她既期待又有些担忧。
“我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才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更好服务基层呢?”看到大家有说有笑,本来有些害羞的卓嘎也鼓起勇气发问。
“首先要为你选择服务基层医疗点赞!”吴朝晖笑着说,“扎实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我在读研、读博期间就一直在慢慢积累经验,走到工作岗位上就觉得自然而然了。我建议先从杭州的一些基层单位了解情况,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到西藏、带到基层工作中,发挥一名浙大人的价值。”
“我感觉现在面前的选择很多,自己的心态也浮躁,怎么样才能算真正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呢?”赖皓欣紧接着提问。
“同学们,你们生逢盛世,与伟大时代同向同行,实在是人生之幸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总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的理想。”吴朝晖说,作为浙大学子,应时时回望初心、保持定力,也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于尝试。
8位同学也纷纷报告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专业博士毕业生韩菲琳同学要去北京电影学院当老师,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博士毕业生张伟鹏同学要去当国际问题研究者,竺可桢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展祥皓同学会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
“不管你们去哪里,我期待你们都能够写出圆满的答卷。”吴朝晖这样嘱咐大家。
一个半小时的“校长有约”很快到了尾声,吴朝晖向8位毕业生们赠送了《罗素传》《聂鲁达传》《里尔克传》等精心挑选的书籍,并在扉页上写下对同学们的期待——“勇做时代和社会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