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0年,浙大校长吴朝晖带队重走西迁之路!除了情怀、感恩,更有……
今年恰逢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西迁办学80周年。8月3日至9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带队重走西迁办学之路,跨越赣、桂、黔三省,缅怀求是先贤,重温求是校训,深化校地合作,服务西迁办学地社会经济发展。
再回西迁旧地 重温求是校训
浙大师生此次重回西迁办学地,在泰和参观了上田浙大旧址、浙大礼堂和临清书屋;在宜州去到宜州博物馆、浙大西迁纪念文化广场;在遵义重访老城子弹库、浙大西迁文化公园;在湄潭考察浙大西迁陈列馆、永兴镇欧阳曙宅、李氏古宅、浙大教授楼;最后探访青岩古镇龙泉寺、慈云寺等处旧址。
▲参观宜州博物馆
▲参观宜州浙大西迁纪念文化广场
▲参观遵义老城子弹库
▲参观遵义浙大西迁文化公园
▲参观湄潭浙大西迁陈列馆
吴朝晖在西迁办学80周年座谈会上回忆道,八十年前的中国,外侮严重、国步艰危,浙江的抗战形势日紧。为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师生毅然踏上了史无前例的西迁之路。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从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师生初迁浙西,继迁赣中,三迁桂北,四迁黔北,历时两年半,最终定校遵义、湄潭,穿越南方浙、赣、湘、桂、黔6省,行程5000余里。由于浙大师生行经的路线与当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且抵达的终点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地——遵义,因此西迁也被世人称为“文军长征”。
▲西迁路线示意图
触摸历史遗迹,重温求是精神。吴朝晖指出,浙江大学在泰和孕育求是校训、在宜州确立求是校训、在遵义和湄潭发扬求是校训。8月6日抵达宜州后,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专家、教授何亚平,浙江大学档案馆馆长马景娣,宜州区校史研究专家银建军与在座师生、校友等探源“求是”校训,讨论浙大精神。
马景娣从“求是”一词的来源讲起:“‘求是’源于《汉书》;求是书院时期倡导‘务求实学,存是去非’,求是精神得以孕育;而在抗日战争中,浙江大学师生在颠沛流离、西迁办学中再次丰富、发展、践行了求是精神。”
何亚平老先生认为,宜州是浙大校史的一个转折地,他讲道:“‘求是’校训的提出不仅是从求是书院到国立浙江大学的延续,更是抗日战争中浙江大学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开创精神’的凝聚和提升。这个转折开启了浙大西迁过程中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辉煌。”
竺可桢教授曾在《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中写道,“如果各大学师生皆能本先生之志,不以艰难而自懈,且更奋发于自淑淑人之道,协助地方,改良社会,开创风气,那么每个大学将在曾到过的地方,同样地留遗了永久不磨的影响,对于内地之文化发展,定可造成伟大的贡献。”银建军说:“一个高校应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求是’校训正是包含了‘联系实际’‘服务地方’的内涵。”
“作为发展着的精神源泉,求是校训已经指引浙江大学跨越发展了两个甲子、三个世纪。站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新起点,践行求是校训,就是要弘扬以‘求是创新’为内核、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基础的浙大精神,”吴朝晖指出,“一要坚持‘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二要坚持‘启真厚德’的人文精神;三要坚持‘开物前民’的科学精神;四要坚持‘树我邦国’的奉献精神。”
秉持家国情怀 服务地方发展
西迁之路漫漫,当年浙大师生秉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播撒知识文化、普及教育民智,力求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新时代的浙大人同样秉持“求是”精神,怀抱家国情怀。
1938年2月到1938年9月,浙大师生在泰和办学时期饮水思源,帮助泰和人民修筑了防洪大堤,让附近居民得以免遭水灾;创办了澄江学校,让农村儿童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协助开辟了沙村垦殖场,让难民们生活有所依靠。“泰和三举”至今传为佳话,也为浙江大学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辉煌”的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1940年到1946年,浙大师生在善良热情的湄潭人民的帮助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7年办学时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湄潭人民最大限度地为浙大师生提供校舍和居所,还用自己辛勤劳动获得的大米、蔬菜水果和鸡鸭畜禽等,无私地供养浙大师生。而浙大师生投桃报李,勘定开发团溪锰矿、推广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创办省立实用职业技术学校,为振兴贵州、发展湄潭做出重要贡献。
80年后的今天,浙江大学正在实施“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的服务战略。吴朝晖指出:“服务西迁办学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浙大师生社会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重走西迁路至泰和、宜州、湄潭时,浙江大学三个附属医院分别对口帮助当地医院捐赠建立远程会诊平台,提高其医疗水平;在泰和和宜州分别发放西迁感恩基金、泰和竺可桢奖学金和西迁感恩基金宜州求是奖学金,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在湄潭,浙江大学向湄潭县浙大小学捐赠音乐器材、公益净水设备等,完善其教育教学硬件设备。
除了传统的捐赠帮扶,此次浙大师生沿着80年前的西迁之路,每到一地均与当地党政领导座谈,商讨深化合作、携手共进事宜。
8月3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副校长罗建红等与江西省省长刘奇、常务副省长毛伟明、副省长李利、秘书长张勇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谈。会后,浙江大学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决策咨询、教育文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力度,推动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助力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互利共赢。
8月5日,吴朝晖、罗建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黄伟京,副秘书长周光华,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莫诗浦等省厅领导座谈,双方就把握战略机遇、发挥创新引领,加强产学结合、干部培训、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交换意见。
8月7日抵达贵阳后,吴朝晖、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等与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唐承沛,副省长陈鸣明,省政府秘书长任湘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凤友及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会谈。孙志刚指出,贵州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问题既是全中国的问题,也具有全球性。贵州与浙大合力攻克这些难题具有理论和实际双重意义。吴朝晖表示,浙江大学希望结合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创新合作模式,依托重点项目,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实现一批标志性成果。
8月7日,吴朝晖、郑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副校长宋宝安、王红蕾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座谈。吴朝晖指出,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浙江大学将对口支援贵州大学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为服务西部的首要内容。在对口支援工作的新起点上,双方的合作应紧紧围绕两校发展目标,重点结合“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坚持围绕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双方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人才为重点,着力提升西部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有效的共赢机制,共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迈上新台阶。
8月9日,吴朝晖、郑强等与贵州省省委常委、遵义市市委书记龙长春,遵义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树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晓旭等市领导及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座谈。龙长春指出,浙大与遵义具有深厚情谊,希望双方继续在科研教学、社会实践、文旅产业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吴朝晖表示,80年前浙江大学西迁到遵义湄潭办学,双方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助推遵义发展,是浙大师生及广大校友义不容辞的责任。浙江大学将结合遵义、湄潭发展的现实需求,依托自身优势,增加对人才队伍、产业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双方携手共进、共享发展。
探望实践学子 强调立德树人
此次有三位浙大在校生重走西迁路: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张志峰,即将进入电气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唐坤杰以及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本科生沈心怡。每到一地,重走西迁路的师生队伍都会探望正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们。
8月4日,在抵达泰和后吴朝晖去到螺溪中心小学看望了正在进行支教的浙大爱心社实践团学生,为螺溪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点亮绘有浙大西迁地图的灯板,和孩子们合唱《大不自多》校歌,并为泰和县螺溪中心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揭牌。吴朝晖指出:“浙大师生西迁泰和办学期间,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追求,以公忠报国的理想情怀为求是校训作了最好的诠释。未来,将会是人类发展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更加需要着眼于突破性思想、颠覆性技术、革命性产业,更加需要投身于国家战略、全球性重大科技和治理问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体的高度关注并参与解决人类命运问题,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关注并参与解决全球发展问题。”
8月8日,在浙大西迁陈列馆前,吴朝晖看望了正在湄潭进行社会实践的百余名学生。他讲道:“从浙江大学开放的育人体系来看,社会实践是第三课堂的重要组成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能力、形成素质、塑造人格和品格;从浙江大学的育人理念和定位来看,社会实践是同学们以后走出校园、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重要的中国实践的预备课,也是重要的育人环节,希望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向中国国情学习、向大众学习;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希望同学们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情怀、责任与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断贡献浙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赴湄潭支教十周年总结座谈会上,吴朝晖再次嘱咐同学们,要继续做好湄潭支教事业的坚守者,推动湄潭基础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继续做好求是创新校训的传播者,传承好求是创新校训,使浙大文脉在扶贫、扶技、扶智中生根发芽;继续做好公益志愿精神的践行者,带动、引领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支教事业中来。
一批批浙大学子深入教育资源稀缺地区开展支教活动,而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高煜,在总结座谈会上现身说法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回忆到,2007年在湄潭乡下读初中的自己被浙大支教团老师谢冬的自信姿态与渊博学识所吸引,于是立志考入浙江大学。后来在支教团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心愿。想到曾经受过支教团老师那么多的帮助,初入大学的高煜就立志要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他饱含深情地分享道:“当第一次站上讲台,整个教室的学生都站起来,热情地对我说‘老师好’的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谢冬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初中教室,我们在台下激动满怀地说那句‘老师好!’”
汇聚第二故乡 纪念西迁办学
80年前,浙大师生战胜千难万险,完成了办学地点的战略性转移,开启了教育报国的辉煌时代。无疑,西迁办学是我国教育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8月8日,浙大师生、校友汇聚第二故乡——遵湄,举办简朴而隆重的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办学80周年座谈会,回顾过去,更展望未来。
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专家与在座师生、校友及当地校史爱好者分享西迁办学史研究成果。何亚平老先生勉励大家抚今思昔,继承历史文脉:“竺可桢老校长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作为后人,要深入研究和完善‘竺可桢学’,将浙大与西迁办学地人民共同创造的‘西迁文化’深化,将之更进一步地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专家何亚平
而唐坤杰则分享了对“新时代浙大学子如何传承西迁精神和求是精神”这个问题的思考。他讲道:“作为浙大学子,一要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二要追求真理,将求是二字扎根心底,在沉淀中续写浙大人的辉煌;三要心怀天下,突破自我局限的禁锢,开辟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我们重走西迁路,既为传承‘文军长征’的精神,又为开创‘新长征路’的辉煌。”吴朝晖强调,“我们重走西迁路,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学校一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献身科学的本色,开创学校科研生态系统的新局面;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爱国奉献的情怀,开创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不畏艰险的品格,开创学校百廿求是文化的新内涵。”
此次同行的还有虽已离开浙大校园但仍践行求是精神的部分校友。法国浙大校友会会长王晓杰、意大利浙大校友会会长蔡茂生、韩国浙大校友会会长鲁玄九、香港浙大常务副会长陈征、苏州浙大校友会资政会长张志华、杭州浙大校友会会长吕建明、江西校友会会长王明善、广西浙大校友会会长乐雷华、贵州浙大校友会会长黄德本等自发参加此次重走西迁路。通过几天的考察与走访,他们重温艰难的西迁办学时光,感受前辈师长不畏艰险的品格与爱国奉献的情怀。
王晓杰代表海外校友发言。他讲道:“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浙大人心中的圣地——湄潭。当我在文庙观看一幅幅老照片时,热泪在眼眶中涌动。我为竺可桢老校长80年前克服重重困难西迁办学而震撼,我为80年前湄潭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浙大师生而震撼;我为今日的湄潭人民热情接待今天的浙大人而感动,也为浙大与湄潭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而感动。作为全球60万浙大校友中的一员,我愿为湄潭的国际化与教育发展,贵州与法国的文化交流尽自己微薄之力。”
▲王晓杰代表海外校友发言
浙大校友亦用实际行动回报第二故乡人民的鱼水恩情,助推湄潭教育发展: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塔米智能(北京)有限公司向浙大小学捐赠价值一百万元的机器人创客实验室设备;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向浙大小学捐赠价值二十万元的舞蹈室;书香世家酒店集团向浙大小学捐赠价值十万元的图书。
同行的校友企业家还用知识和智慧反哺遵湄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在浙江大学与遵义市政府座谈会上、通策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明、创业软件董事长葛航,浙大网新集团总裁张四纲为遵义、湄潭发展茶叶经济、生态旅游出谋划策……
昔时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
浙大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丽凯歌
80载悠悠岁月过去
吴朝晖校长带队重走西迁路
于同一片热土
隔岁月相望
不忘初心 大步向前
走过乱世战火纷飞
行至今日“求是创新”大放光芒
今日的浙江大学正沿着“新长征路”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
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不断迈进
◆◆◆
为了迎接萌新的到来,在这个暑假,小编将陆续为大家介绍浙大的学生组织与社团,不要错过哦~今天要介绍的是浙江大学学生灵韵音乐剧社。
组织/社团名称:浙江大学学生灵韵音乐剧社
我们来自《妈妈咪呀》的希腊小岛,
路过《吉屋出租》的纽约大道,
顺便去《芝加哥》监狱溜了一趟,
于《发胶星梦》的巴特莫尔小镇相爱,
又不小心走进《律政俏佳人》的哈佛法学院。
很多人遇见我们之后才发现,
原来音乐可以跳舞,
原来舞蹈也可以歌唱,
原来比表演更好玩的是音乐剧,
原来让音乐剧更有趣的是灵韵,
原来遇见灵韵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浙大最早的音乐剧出品自灵韵,
浙大最值得期待的演出一定有灵韵,
浙大最“不加后悔”的社团不能没有灵韵!
浙江大学灵韵音乐剧社,
音为喜乐,唯爱相剧。
文丨摄影:马宇丹
今日编辑:岑艾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