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举丨金融支持文创园区创新的三个方面

魏鹏举丨金融支持文创园区创新的三个方面

5月31日上午,第十四届北京文博会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介会在京举行,中国经济网中经云端进行了现场直播,您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回看。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魏鹏举发表了题为《创新文创金融产品,服务文创园区和社区有机更新》的演讲。“中经文化产业”整理了他的演讲实录,以飨读者。

▲ 魏鹏举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冬阳/摄

各位好,我的主题是关于文创园区的创新,同时围绕这个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完善相关金融服务,推动文创园区升级和创新发展。

工业遗传转换成文创园区成为普遍选择

首先说第一个话题,文创园区该如何创新。在座各位都是经营方面的专家,我只是一个思考者。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我个人对文创园区升级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关注一个角度,就是后工业城市复兴的问题。之前张晓明老师也提到了城市增长的变化。在全球、在中国乃至北京,文创园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成本越来越高,城市步入到“后工业化”的时代。

从全球来看,“后工业化”以后,由于环境成本、人力成本提升,投入产出收益综合降低,导致大量的工业企业不能在一个成熟的城市里继续发展,它们开始迁出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老厂房,这也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768文创产业园区内的标语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园香/摄

按照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可能就把这些遗产整体置换掉了;但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后,由于“后现代主义原则”强调文化的多样、文化的共生,因此在“后工业化”阶段以后,绝大多数工业遗产在现代全球都市发展中都得以保留。但是保留以后该做什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无论从“后工业化”城市本身的产业升级,还是从“后工业化”遗址本身的特点从而选择产业类型,最终都能发现,全球绝大多数“后工业化”城市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转型成了文创园区。它们一方面成为经济升级的载体,另一方面成了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乃至成为文化新地标的产业选择。

文创园区经营的三种模式进阶

第二,我们要考虑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会对文创园区的发展以及文化创意集聚形态带来哪些冲击和变化。这是两个角度。我都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

首先,从后工业化城市文创园区空间经营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需要做这样几个统筹考虑。其中每一个层面的经营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能够做到这三个层面,我认为是最理想的状态。

▲ 根据直播内容截图

首先,毫无疑问是平面经营。园区很多还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地租模式,这也是园区经营的基础方式。在传统意义上,可能还有地产售卖的部分。我注意到,早期星期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区,有些依托城市遗留的工业遗产,有些在依托某些空间的基础上向周边扩展从而做一些房产项目。当然这些房产项目越来越少,绝大多数还是利用老旧厂房做文创园区的。

我们原来对文化地产的批评比较多,我个人持中立的立场。我觉得,如果没有这种模式职称,可能早期的文化产业园区,或者是文创集聚区可能很难做起来。因为那个时候房地产行业比较普遍,各个城市、各个地区都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因此依托地产来做文化,我个人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地产对于很多投资方和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也吸引很多资本,包括原来做房地产的企业愿意做文化,我觉得这是另外一种积极意义。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政策都已经不再允许我们去做地产。

目前,地租仍然是我们最最基本的商业模式,但就像刚才张晓明老师说的,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产业园区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因为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门槛最低的商业模式,而且这种商业模式离文化创意的本质太远。

如果能做到后两者(既立体经营、平面经营)更好,我注意到很多园区都在朝这个方向进一步丰富商业模式,不断升级做到立体经营,也就是做商业平台。这就像刚才张晓明老师提到的,做主体,园区要成为产业的主体,这个主体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独立的文创企业,而是要作为文创企业发展的平台,从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到为它做包括法律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支撑等在内的服务。我觉得这是文创园区升级发展、创新发展一定要考虑的一个经营方式。

另一方面,文创园区要争做行业标杆,因为当你成为了“标杆”,就意味着大量优质的文化创意企业、团队愿意到这个平台上来工作。此外,还能集聚更多更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素,包括政策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等等。

郎园大师课部分主讲人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园香/摄

我觉得再往上发展,更高级的商业形式是全系经营就是能做到模式复制,做到品牌授权。现在中国的文创园区总量不少,但是下一步发展可能需要洗牌,需要一个基于品牌的不断整合,并提升整个市场集中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谁能先做到全系经营,谁能把自己的品牌先做起来,并且和资本结合,通过授权和合作的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不断输出自己的模式、和品牌,甚至实现并购,这将是未来的趋势。我认为,这是在“后工业化”城市空间经营层面上,文创园区的一种发展创新。

新技术革命如何改变文创园区

再谈谈新技术革命会为文创园区带来哪些变化。

文创园区的出现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这个规律有个基本趋势叫做集聚化。之所以要进行集聚,一方面是实现产业发展要素的集中,在一方面就会形成一个资金池或者人才池,在这个池子里实现“1+1+>3”的综合效果。

另外,集聚的出现还可以实现创新黏性。有些创新可能是一个人实现的,但更多的创新是在我们面对面的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且创新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对最前沿的内容有所了解,因此聚居在一起会产创新的黏性。

▲ 根据直播内容截图

集聚不仅可以依托特定的物理空间实现,通过这张图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包括物流成本、人员交流方式便利性的提升,还出现了一种集聚——虚拟集聚。比如原来我们的小商品市场需要在特定的物理空间实现集聚,现在的电子商务,其实实现的就是商品形态,或者经营、销售在一个物理平台上的集聚。

文创领域的集聚,一方面必须依托于物理空间,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到,借助新技术手段,尤其是未来5G技术的持续发展,万物互联,这个情况下发展虚拟集聚可能是我们更好地一个基于新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创新模式,而且这种模式的好处不言而喻:

如果能做到地理空间集聚和网络虚拟集聚两方面的结合,这将形成O2O或者是O²O的模式,这是文创园区创新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也让交流成本、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的文创园区不仅能在中国发展,未来要积极面对全球,面向国际来扩展。在这个扩展上,试错成本最低的是虚拟集聚。未来,如果虚拟集聚能做到一定规模,做出品牌,就可以选择在全球合适的地方落地。

这是我关于园区创新的两个方面的战略思考。

金融支持文创园区创新的三个方面

接着,我要谈谈金融支持文创园区最重要的三个方向的创新。

首先第一方面,还是要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文化金融服务。文创园区对于城市之所以意义巨大,首先在于它是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化记忆传承再创新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另外,文创园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它虽然只是一个园区,但是与周边的社区有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所以支持文创园区发展,本身也是政府应该做的事,因为它有巨大的公共性和溢出效益。政府支持文化金融创新,确实可以更好的支持这种具有慢收益、长收益特征的文创园区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还是要把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在一起。虽然需要政府投入,但长期来看,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的参与。很多文创园区的资产本身属于政府,所以更需要大力发展文化类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第三,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基于园区收益的金融产品。

首先,比如银行体系可以发展文创园区贷款,可以基于园区租金,或者基于园内的一些股权投资,都可以做文创园区贷款。

其次,基于园区的资产,不管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可以考虑做资产证券化产品。

再次,基于平台价值的金融服务。刚才我们说,文创岩区要做到立体,要发挥产业平台的作用。其实文创园区有大量的文创企业都是中小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直接去融资的话非常困难。如果我们的园区可以发挥平台价值,为这些中小企业做一定的背书,而且园区对这些中小文创企业的发展和现金流情况都比较了解,因此可以考虑一个园区或者几个园区打包做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塞隆里的艺术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第四,要做基于要素集聚的文化金融创新。刚才说一个方面物理意义上的要素集聚,再就是虚拟意义上的要素集聚。我举一个例子。美国曾有过“艺术家共同信托”的实践,就是对未成名或者是年轻的艺术家做一个集体信托。(在中国),一方面可以基于艺术园区,对里面进驻的艺术家(一起做一个信托),还可以在艺术园区的基础上,扩展到更大范围,只要是愿意加盟的艺术家都可以(加入)。具体的艺术家共同信托怎么运作,大家可以网上查一下。这个不算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但也是文化金融的一种独特模式。

谢谢各位。

(本文根据魏鹏举的发言实录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中经文化产业还有话说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经文化产业”一直非常关注。此前,我们曾派记者,调研了郎园、梵石ITOWN·西店记忆、塞隆、尚8、莱锦、768、醉库等多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经验和不足,并形成了系列报道。

如果需要,您可以关注“中经文化产业”,后台回复“产业园区”获得全部文字资料。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独家整理,转载请联系“中经文化产业小助手(cexiaohua)”获得授权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