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与理性思考
作者: 李恩
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膺该奖,奖励她为“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的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最高奖项,中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从各种新闻媒体报道中,浮想联翩,有感而发,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李恩教授在首届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发展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中医药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时代背景
2006年3月22日,诺贝尔奖评委代表团团长、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费勒斯特罗姆教授,到中国访问接受专访时说:从基础科学发展的步伐看,中国距离诺贝尔奖也许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但是,在今后5年到10年中,出现中国的诺贝尔获奖者,那也不算出乎意料。并回答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领域可能在生理学和医学。
2007年作者根据国家对中医药学工作的重视和研究所取得成果,以及本人从事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体会 ,主编了一部《中医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专著,在书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即“中医药学有无可能去拿诺贝尔奖”“ 中医药走向世界要思考的五个问题”。 预测了中国第一个拿诺贝尔奖,可能在中医学,而且是通过中西结合研究获得。
根据斯德哥尔摩卡琳医学院在宣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称: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大大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过去的10年下降了50%,受感染人数减少了40%;屠呦呦的发明是以传统中草药为基础并从中获得灵感的人士;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掘中药有效的特定化合物成分,研制开发的新药。
但,评奖委员会也声称,2015年医学奖并不是授予传统医学而是授予从中获得灵感的人士,也就是说授予从事中医药学研究人员。
由此可见,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意义在于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开了通道,使我国中医药学将为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了国际条件。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发中医药之争的分析
中国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引发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学术争鸣,有利于科学发展,但也出现一些“噪音”, 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现仅新闻报道中,摘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1.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奖
诺贝尔奖评委会称,这并不是向传统医学颁奖,颁奖给屠呦呦是因为她使用了特殊的科研手段提取出有效成分并研制出新药。
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医历史的一位专家说:“我感到既高兴又悲哀。高兴的是这种药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如果中医未来要是走这样的道路,我感到悲哀”。他说:“原因在于屠呦呦使用的方法和全世界查询传统医药典籍,寻找新药与西方制药公司使用的方法,没有什么区别”。
这位专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中药成分非常复杂,而在人体的调节作用又是多方面,但为了说明中药作用的机理,寻找有效成分,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促使中医药现代化,无可厚非。关键问题在于要区分“西化”还是“现代化”。就要看他是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去研究中医药作用,特别是中药复方,才会有所创新,而“中医西化”是没有出路的。这可能就是那位专家所以“感到悲哀”的原因。
我们研究中医药是为了发展中医药学,目标是去拿传统中医学奖,发扬我国中医药学才是根本的目的。
2.中医理论与中药的关系--“弃医存药”
我国有一位历来反对中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她采访时说:“我认为,为了中医未来的发展,人们应当摒弃它的医学理论,而更关注用现代的科学手段研究草药的价值”。
人们都知道,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中药又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治疗药物。没有中医哪有什么中药?
这位院士的提法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否定中医理论,请问没有了理论指导,中医怎么发展?向哪儿去发展?
二是,“弃医存药”。有人提出过中药还可以保存,但中医理论应该废除,人们称之为“弃医存药”。实际上,何祚庥院士既否定中医,也否定了中药。因为他说“用现代的科学手段研究草药”而不是研究已有的中药。
关于中医之争至少可以追溯一个世纪。有人反对中医,常引用一些名人之言作为佐证,他们是抓住连中医都认为是“糟粕”的内容,抓其一点攻击其余,是一种误解,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
3.认为历史上传统的东西都是“落后”的
德国柏林沙里泰大学医学院中医历史专家保罗·翁舒尔德说:“那时候,大家都认为中医没有未来。一些概念被认为是落后的”。
英国威尔敏斯特大学人类学家沃尔克·莎伊德说:“中医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但中国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现代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这就导致了冲突”。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发扬,引进借鉴,互相渗透。各国在国家建设中都把历史上留下的遗产作为宝库而保存,并努力去发扬。
恩格斯认为,中医在当时没有实验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一些说明事物的理念,是一种天才的臆测,并被后来科学证明是一种新的发现。但他同时指出,也说出了一些十分荒谬的话。这种对中医形象思维方式的两点论,正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得到发扬。这也正是我国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指出:“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
《黄帝内经》是我国在2000多年前的一部中医奠基之作。作者主编《黄帝内经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时发现,其中许多观点为现代研究提供了原创新思想。
发展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的国策。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航天之父的钱学森,他从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从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整体医学,研究方法是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提出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创祖国医学的美好明天”。“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道路上来”。
我们完全相信,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预言一定会实现。
诺贝尔奖给我们的理性思考
1.建设创新型国家 需要创新型人才
诺贝尔奖不是追求的目的,但诺贝尔奖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最具有影响的科学奖,代表了科学水平并为科学界所认可。我国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实现了零的突破,给人以鼓舞。但冷静一下思考,潜在含义也说明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英国剑桥大学,迄今为止已获得诺贝尔奖竟有90位得主,而我国有2000多所大学却没有一所学校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值得深思。提示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基础教育不扎实。教学模式只传授知识,不开发智力,本人从教50年深有体会;学风不正,虚假现象较普遍。从一些导师到研究生出现的浮躁,同时又往往把科研成果夸大为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学校领导的行政化、官僚化。“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陶行知)。目前我国大学校长多为科学家并非教育家。因为有的“科学家”既不懂教育,又不懂管理,这就需要从领导体制上进行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从观念上和制度上作为切入点,但任重而道远,不可等闲视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2.发展我国中医药学,必须“坚持两个方针”
在我国“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的历史条件下,从思想认识和方法学上,一定要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中医特色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医学发展的历史,从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到整体医学,说明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取二者之长,优势互补,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屠呦呦获得的中医药奖,从指导思想到研究方法,也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奖”。
为此,我国要想获得传统医学的创新奖,一定要发展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在组织领导上,省中医药管理局应设“中西医结合处”。在国家设立“国家中西医结合管理局”也为之不过;国家教育部应明确建设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国家卫生管理部门要给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人员明确的定性定位。
为了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常年举办“西学中班”,并制订相应政策,加以鼓励。
发展和创新中医药学,必须增强理论自信--阴阳五行藏腑经络学说;道路自信--中西医结合途径;方法自信--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发展中医学的创新思维模式,一定要以中医药学的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为核心,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现代科学方法为用,以法求理。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达到发展和创新。
3.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 防止“为了科研而科研”
李克强总理在给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贺信中提出:“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斗攻克难题”。
目前我国科学研究多为“短期行为”。不少人为了发表文章和争取各种奖励,或为了晋升等,都是一种狭窄的个人目的。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数,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但很少有创新,被引用率较低,既没有理论意义,又没有实用价值 。
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是一种重要形式,关键在于它的理论创新和实用价值。“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斗攻克难题”,在目前医学中,如癌症、糖尿病、尿毒症等多种学科的难题,正是医学要“攻克的难题”。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对此应大有所为,做出贡献 。
4.鼓励科学家个人的独特创新思想,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或他人工作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但,科学家的学术思想是科学的灵魂。思维决定科研的命运,不是以工作量大小而定贡献。
我国由于长期受“吃大锅饭”思想的影响,扼杀了不少“怪才”的涌现,也扼杀了不少科学创新。因此奖励科学科研成果,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国对人工牛结晶胰岛素合成未能评为诺贝尔奖,应引以为戒。
5.了解和沟通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中医学西渐”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认同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西方文化主要是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重视局部和微观,西方医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方法,注重整体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形成了西医学和中医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要让西方接受中医学理论,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东方文化。
如何使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只有“东学西渐”才能使西方了解和接受中医学。宣传东方文化是使中医学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所说:“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作为以东方传统文化为母体的中医药学,也一定要“中医西渐”,让西方了解和接受中医学,这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媒介,中西医结合医学科技工作者应为之而努力。
6.反对学术腐败 创建科学“伯乐奖”
社会上的腐败也渗透到了学术领域。“老虎也有”,但为数不多,主要是“苍蝇”败坏了学风。如科研课题的立项、成果的评定、学位的晋升等出现了“靠关系”“搞运作”“靠地位”等,非此很难实现。
为此,建议国家科技人员管理部门创建“伯乐奖”。 应支持科研课题立项创新者;学术论文能在国外著名杂志(如《科学杂志》《自然》《柳叶刀》杂志及专科杂志)上发表创新性文章,或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者,应给予主管部门和人员颁发“伯乐奖”。
与此同时,对那些“靠关系”“索贿”“受贿”给予课题立项和成果奖励,对评定者如有人举报查实,就严肃处理,使科学这块净土不被污染,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科技界反腐的重要内容。
要发扬学术民主,对科研课题立项或成果评奖落选者,应允许科学家有异议时,进行答辩,以免真正科研创新被埋没。因为科学的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科学“不能少数服从多数”。
科技工作者也要“洁身自好”,诚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辛勤耕耘,为科学事业献身,为祖国科学事业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完全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不良学风的纠正,科学家素质的提高,诺贝尔奖的大门已经打开,诺贝尔奖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今后一定会接踵而来!
版权申明:燕赵中医网原创内容,禁止公众号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想要获取燕赵中医圈最新消息,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yiyuan-fuwu”。
“医缘”为中医朋友服务,一个有用的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