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教育孙春艳:教育媒体需选定方向不动摇【蓝鲸记者训练营第5期】
蓝鲸教育 迟磊
6月7日,“蓝鲸财经记者训练营”再次开讲,本次活动围绕“3招教你快速读懂一家上市公司”的主题,特邀方正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执行董事、传媒与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杨仁文,蓝鲸教育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主编孙春艳,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和信融智副总裁、和君商学院班主任林子力,三位嘉宾与大家进行分享。
孙春艳,资深财经媒体人,现在转型为教育行业创业者。现任蓝鲸教育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主编,前经济观察报资深编辑,目前就读于中欧商学院。曾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中外管理》《经济观察报》等主流财经媒体担任主力高级记者、资深编辑等职位。所做报道《女首富周群飞》《生死海尔》《IBM转型之谜》等重量级报道,在业界影响深远。
在分享中,孙春艳表示:“希望与各位媒体、企业和投资界的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投身新媒体创业——蓝鲸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也希望企业可以了解蓝鲸教育的思维和运作逻辑,以便企业跟我们建立更多的对接点。”
以下是蓝鲸教育整理的干货内容:
我加入蓝鲸教育之前,曾在《经济观察报》工作,毕竟《经济观察报》在传统主流财经媒体的地位很高,因此有很多同事、朋友对我离职选择创业表示不理解。我现在依然记得,当时向《经济观察报》总编辑提出离职时,曾说的一句话:“我希望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我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到蓝鲸教育,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和一个年轻的团队。
在这里,需要表扬一下蓝鲸教育团队,他们在蓝鲸众多的垂直业务部门中,被称作“蓝鲸铁军”,好学、执着又肯吃苦。为了研究一个之前从未触达的领域,他们经常结伴加班,虽然蓝鲸不提倡加班文化,但很晚返回办公室还看到伙伴们的身影时,常常被他们感动。
今天,就简单谈谈我对媒体、尤其是教育媒体的一些看法。媒体经常受到垂直的“压力”,因此记者会长期地受到这种分离选题的侵扰,最后记者“什么都懂,什么又不太懂”;所以,从2015、2016年开始,媒体的发展方向走向垂直。不过,垂直到某一个具体行业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大而不强,强而不大,或者不大不强”。
教育新媒体需多业界交流,
不能把自己定位成“编辑”
蓝鲸教育的定位点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教育,第二个是垂直,第三个是上市。因此,蓝鲸教育的定位是专注于教育上市公司的报道。蓝鲸教育于2016年5月注册,8月底正式发力。
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蓝鲸教育已经获种子轮融资和天使轮融资,最近刚刚完成的天使轮融资,是在5家大机构中遴选了2家。这既离不开蓝鲸传媒集团母公司的支持,更离不开蓝鲸教育自身所拥有的一个致力于垂直、深度挖掘的内容团队。
我对教育报道的理解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是必须要把报道做到真正的“垂直性”;第二是记者要将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第三则是进入教育,就要懂教育行业,而在学习与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有一颗谦卑、敬畏的心。
虽为教育行业的新媒体,我们也要多出去做交流,不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网站编辑”。只有多“往外跑”,才能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公司对我们有所了解。教育行业既有其封闭的特性,也有其开放的特性。像我们接触过新东方、蓝象资本的老师,他们在面对采访时会将自己代入教师的角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教育人普遍具有的分享精神和奉献精神。
从事教育的人,本身对自己要求就很高,他们有真正的良知和底线。他们讲情怀、喜欢分享;而且还注重自身的沉淀,内敛不浮躁。因为教育具有不可逆性、以及教育产品更注重用户体验,所以教育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不得急躁。而这种教育的特性使得教育行业的演进较慢,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尤其与TMT、消费品等行业相比,迭代性很慢。而这种稳健带来的稳定收益,使得资本开始密切关注教育行业。
《民促法》落地,
对教育媒体而言也是利好
从主流媒体来看,一方面教育板块在很多的传媒从业者看来不是一个细分领域,通常只是在报道其他领域时“顺带”报道一下,使得媒体对教育行业的理解并不多;另一方面,教育行业比较传统,资本自2014、2015年才开始对教育行业有所关注。而且该行业整体体量相较于其他行业要小;单从上市公司来看,这个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也就是百亿。
但就是这样一个行业,在经济下行期实体经济相对经营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其现金流和发展态势却都相对较好,这就显得非常稀少。比方说新东方是以每年50%的速度在高速扩张,而且已持续十几年。这在实体产业中是非常罕见的。
《民促法》落地前,不允许教育公司单独上市。但未来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利好下,教育上市企业会越来越多,得到国家的支持力度也会越来越大。而也就是在这个行业风口下,教育媒体梯队在壮大,且大有雨后春笋一般的发展态势。
如今的媒体行业,在前几年刚刚经历了一个走下坡路的阶段。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从业者对自己所在的行业普遍都有很多求变的想法。尤其是主流媒体,在传播渠道上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使得它们更加迫切地在寻找一条破局之路。
但如今各行各业已经逐渐看到了媒体传播的价值,而媒体也在逐渐理解并运用互联网产品思维去看待问题。教育媒体需要盈利,因此能不能做到将自身的内容产品化,并从TO B转向TO C,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公司发展的第一要义。
上市公司跨界做教育,
尤其值得教育媒体去精研
刚刚我们谈到了《民促法》落地,对教育行业产生利好。而这也使得大量上市公司选择跨界做教育。而这种跨界而来的、不同理念的碰撞,则使得教育行业出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蓝鲸教育将这些企业细分为“金融+教育”、“出版+教育”、“地产+教育”,娱乐+教育等等。在这方面蓝鲸教育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剖析,也就此开了一些高端线下沙龙,比如3月31日,请了和晶科技董事长陈柏林、汇冠股份常务副总裁张辉、首控基金合伙人吕国文、原立思辰互联网教育CEO黄威、威创股份副总经理李亦争等。
就拿“地产+教育”来说,美股上市公司博实乐教育,就是碧桂园的教育公司,伟东云教育就是伟东集团的教育公司,还有武汉当代集团下设的武汉当代教育等等,在地产受到政策影响开始下行之时,地产公司之前布局的教育业务,开始发挥作用。我们最近做的报道,关注了对“地产+教育”影响较大的政策变化。
再比如IT+教育,这一类企业在教育上市公司中占比很大;与之比较类似的就是软件+教育,例如A股上市公司神州泰岳下设的教育产业基金。以及电信+教育,基于其持有的核心技术和垄断资源,进军教育领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出版+教育,现如今做新闻广告、娱乐的上市公司布局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投资并购的行为,看好教育这一块业务。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皖新传媒、时代出版及凤凰传媒。例如学霸君、沪江都是皖新传媒所投。
高校系的教育公司,例如清华系和科大讯飞,在教育布局上都相当优秀。尤其是科大讯飞的毛利率,让教育行业的人都相当惊讶。因为其人工智能和语音测评系统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明显。
去年蓝鲸年会上,蓝鲸教育也发布了,是对去年教育领域中65起并购案进行盘点,从中遴选出了10家。其中规模较大、含金量较高的十大并购,基本都是跨界而来的巨头所主导。其中和君系在教育全产业链布局的资本运作,就很值得教育媒体去深入研究。
上市公司成立教育产业基金,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因为上市企业如果投资教育公司,资金流变动会影响其业绩报表,所以有一些大型上市公司会选择通过教育产业基金来以私募和公募的形式进行体外循环。蓝鲸教育去年就此情况作出盘点,去年大约有13家教育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按频率来看基本上一月成立一家,总规模达到几百亿量级(内容详见)。
对教育行业了解的越多一些,越觉得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系统性的理解与研究,光看表面是行不通的。而且目前很多教育培训企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各方面的系统运营还未进行优化升级。例如勤上股份最近商誉减值导致净利润暴跌,未尝不是对行业考察有一定缺失所导致。
“对教育公司的报道,没有捷径可言”
其实很多教育公司的大佬愿意与我们交流。在我个人看来,教育行业其实的确缺少这种从财经角度的解读。因为长久以来,教育行业受资本关注的程度一直相对较低。而让资本了解教育公司,需要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媒体作为中间的纽带,持续推进双方的深入了解。
对教育公司的报道不比互联网企业,教育公司一直不是生活在镁光灯下,只是近年来有资本关注才引来更多的媒体关注。在网上查找关于互联网企业的各方报道,综合一下就能产出一些内容;而对教育公司的报道中大部分内容需要交流和探究,因为没有那么多现成的东西给到你,这个行业缺乏底层研究和数据。教育公司的内容产出,是需要脚踏实地地去研究,没有捷径可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研究下去的激情与执着。既然加入了教育行业,对于自己选定的方向就不要踌躇,奋力向前、披荆斩棘才是做大做强的基础。
作者微信:lucifer1992723
END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 鲸 教 育 专 注 报 道 教 育 上 市 公 司
蓝鲸9大栏目
【蓝鲸访谈】 【蓝鲸观察】 【蓝鲸解析】
【蓝鲸盘点】 【蓝鲸榜单】 【蓝鲸热闻】
【蓝鲸报告】 【蓝鲸地图】 【蓝鲸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