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日:他把文字写进照片 文艺的病毒感染700万用户
◆“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是89年的
文| 铅笔道 记者 汪澍琦
►导语
一年多时间,用户700万。看到这个数字,斯日自己也说,没想到那么快。
斯日从21岁就开始捣鼓相机App,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一款相机应用“爱心马赛克”。
2014年底,斯日辞职创业,创办了“黄油相机”,主打文艺清新风。“文字”和“社交”是核心功能:用户可为图片添加各种文字;还可关注其他用户,相互评论、点赞。
他对产品有“洁癖”,不喜欢“脏数据(重复的废片)”。点开“黄油相机”的相机按钮,第一个选项是相册,第二个才是相机——他想让用户上传最好的照片。
斯日说,工具型产品需要不断变换玩法。于是,产品一开始是小清新风格,后来他慢慢引导用户,尝试搞笑、拼图、表情包等新玩法。
现“黄油相机”用户达700万,日活跃用户53万,次日留存率30%~40%。2015年7月,“黄油相机”获得280万美金的A轮投资,投资方为红杉资本。
注: 斯日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第一桶金
2010年,斯日21岁。他和叔叔一起做了一款相机应用——“爱心马赛克”。本是想让苹果应用开发者里有自己的名字,结果产品却火了,霸占苹果付费榜前十近一年。限时免费时,一天下载量20多万。
斯日也因此淘到第一桶金。他开了个玩笑:“原本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觉得有点贵。到了第二天,钱已经赚到了,可以买了。”
毕业后,斯日去了人民日报,任移动产品总监。后离职,自己经营一间小工作室,为知乎、暴走漫画等做产品设计。期间几年,斯日又陆续开发了几款相机应用:我的另一面,Lovepose、Love 3Dcam等。
这样的生活自由而散漫。一次,斯日跑到三亚呆了一个月,一边工作,一边到处玩。“Soho(家居办公)本来就很随意,我也不喜欢推广自己。基本上别人找我就做,不找我就不做。”
“现在是可以自给自足,以后怎么办?”于是,斯日又去了一家外企工作,做IT咨询。外企的工作压力很大。最忙的时候,斯日一周跑了深圳、香港、成都、南京4个城市。
没有闲暇时间,之前产品的更新开发也没人管,用户吐槽不断。“用户一开始还很关心地问是不是生病了,后来就变成骂了。”
辞职创业
2014年9月,一次生病,让斯日转变了方向。
当时,斯日在深圳出差。白天很不舒服,晚上发烧。于是,工作结束后,他一人跑到深圳北大医院输液。到凌晨12点多,输液室关门了,斯日被“赶”到了走廊上。
之前因为忙,一直没时间看苹果应用的评论。于是他一边输液,一边打开手机,看到评论区里骂声一片:有人说闪退太严重,有人要求退钱,有人骂无良商家。
空荡的走廊,斯日刷着手机,感到一阵心塞。“自己本来有一个爱好,还能调剂生活。就这么给放弃了。”他觉得“很可惜”。
回去之后,斯日便给领导写了封邮件,申请调到国外。出国最终没成功,他却已经有了创业的念头。
恰好此时,几个投资人找斯日聊天,问他想不想创业,表示只要他创业,一定投资。10月,斯日拉了几个伙伴,开始创业。
给照片加文字
做过多款相机产品,斯日的思路是:一个好的产品,需要建立一个基础,再不断创新玩法。
文字便是斯日眼中的“基础”。“它既是文字,又是图形,就像积木一样,可以衍生很多模式。”
可光有玩法还不够,工具类应用往往寿命不长。“必须做社区,这样即使玩法没跟上,还能靠社区提高产品的生命力。”
◆用户给图片配字
于是,“给照片加文字”和“社区”,构成了“黄油相机”的雏形。斯日拿着样品去找投资人。
结果,之前的投资人却不愿意了。他们说,“这东西太文艺了,谁会在意往照片上加字这种东西?”“你看看那些文艺范的App,都已经不行了。”“要不你换个方向?做二次元,我肯定投。”
投资人嫌“文艺”的天花板低,斯日却不以为然。他说,切入点要小,而文艺很好切入。“就像病毒一样,先感染你的手指,但不够引起你的重视。再一步一步扩散,等潜伏一定时间,再集中爆发,最后摧毁整个身体。”
他认为,80、90、00后等不同阶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标签,如80后的怀旧,90后的二次元。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小清新”。“这说明,文艺其实是一个专注又广泛的概念。”
除此之外,斯日还有更深的打算。工具类的门槛较低,很难形成技术优势,因此需要建立数据壁垒。“数据来自于优质内容,和那些生产优质内容的人。而文艺的人往往容易生产优质内容,而且比较好运营和拉新。”
说好的投资,结果没着落了,斯日有点失望。好在很快有朋友介绍新的投资人,斯日获得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的 100万元天使投资。
2014年12月,“黄油相机”上线。打开相机,首先看到的是图片广场——由用户上传的文艺清新的图片。
◆“黄油相机”的首页是一张张美图
用户可以拍照,或选择相册里的照片,为其添加不同字体的文字,再进行图片编辑(如调整透明度、添加滤镜等)。用户还可关注其他用户,互相评论、点赞。
上线一周,在几乎没有做推广的情况下,“黄油相机”用户突破10万。
此时,斯日结识了九合创投的投资经理戚佳悦,对方很感兴趣。于是,“黄油相机”获得九合创投跟投的160万天使投资。
搞笑也要有分寸
用户增长迅速,平均日增3万多。2015年10月,平台用户达360万。与此同时,文艺的“天花板”开始显现:用户增长开始放缓,一段时间,日增降到了2万多。
用户给了斯日新灵感。一位用户家对面有个陕西面馆,面馆门口有兵马俑装饰。一次,用户回家经过时,看到兵马俑的“头”没了,便拍了张照片,用“黄油相机”设计了一段对话:
“脑袋呢?”
“在屋里。”
旁白:对面陕西面馆每天晚上都把吉祥物的脑袋收进去也是爱护有加。
◆用户创作的搞笑类作品
斯日觉得有趣,将这张照片放到了广场,用户的反响很好。于是他决定给“黄油相机” 增加一些新的“口味”,如搞笑、表情包(对话框)等类型图片,将其展现在广场。
而对于“新口味”的区分,斯日有自己的分寸。“风格不能转变得太猛,之前都很文艺,一下子涌入太多搞笑的,老用户肯定会排斥。”团队在选取搞笑类照片时,也会讲究其美观性。效果立竿见影,每次推荐“新口味”的照片,用户日增都会提升。”
为此,斯日增加了馆长日志功能(广场上的图片由馆长选取),馆长会选取一些搞笑、拼图、表情包等元素的照片。同时,团队还会设置一些专题。“比如有的用户,一年365天一直用同一个模板。我们觉得挺有意思的,就会推荐他的照片。”
以上实践就是斯日最初的理念:在文字的基础上,产品变换不同玩法。“每增加一种新口味,其实就是引导用户一种玩法。”而这些玩法都是来自于用户,“我们只是从用户中发掘新玩法”。
2015年12月25日,在“黄油相机”一周年时,斯日发布了3.0版本。产品增加了一些功能如“话框”,用户只需使用固定模板,不需要排版等,偏向于小白用户。一年多,看着“黄油相机”的700多万用户,斯日说,没想到会这么快。
◆彩蛋(后来,用户又用“话框”设计的作品,兵马俑没头11天)
2015年7月,“黄油相机”获得280万美金的A轮投资,投资方为红杉资本。目前,公司正准备B轮融资。
创业者求报道?请点击“”,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需转载、市场合作,请加微信号meera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