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蓝天 逐梦云霄——记天津大学教授、一飞智控创始人齐俊桐

心怀蓝天 逐梦云霄——记天津大学教授、一飞智控创始人齐俊桐

新华社天津6月18日电题:心怀蓝天 逐梦云霄——记天津大学教授、一飞智控创始人齐俊桐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

今年5月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办期间,一场无人机“大秀”在海河畔上演。夜幕之下,500架无人机仅由一人操纵缓缓升起,灵动地拼成各种造型,点亮璀璨夜空。在这背后,是38岁的天津大学教授、博导齐俊桐和他创办的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植根创新的不懈努力。

科研,让蓝天梦化茧成蝶

在天津开发区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的一飞智控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紧张地调试着即将交付的无人机。曾经在海河畔大放异彩的无人机群,就是在这里完成测试。

“我从小就有一个蓝天梦想,希望有一天能翱翔天际。”从儿时起,这颗种子就在齐俊桐心中萌发。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将自动化、飞行控制的研究,作为圆梦的起点。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硕博连读深造期间,他又一头扎进了无人机集群控制研究的海洋中。

国内相关研究近似空白,国外技术难以参考,怎么办?齐俊桐并不气馁,白天一行一行编写程序,做飞行试验,晚上趴在办公桌前修理试验掉落摔坏的无人机。

作为国内第一批无人直升机控制领域的研究者,齐俊桐最常用的不是什么精密设备,而是一把铁锹。一旦试验中的无人机失控,为了不伤到人,铁锹便作为“球拍”派上用场。

历经数年蛰伏,齐俊桐手中的无人机终于“学会”自动飞行。当无人机自动悬停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欢呼了起来。

正是由于在实验室里甘坐冷板凳,齐俊桐和他的团队不但使我国无人直升机自主控制方法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构建了我国首套完整的智能无人直升机综合飞行试验系统。

彼时的齐俊桐只有31岁,是沈阳自动化所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执着地坚守无人机自动控制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40余项。

创业,让试验成果造福社会

让无人系统技术替代人类安全、高效作业,是齐俊桐的期待。为此,他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相关产品在全球8个国家、全国29个省区市完成了规模化精准农业、集群控制等应用,运营里程近10万公里。

事业照此发展下去,仍然称得上成功,但一次经历却让他决意改变人生的轨迹。

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地震,他向所里自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灾区,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技术开展救援。“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在战斗,没有一个人掉队。”齐俊桐和同事们的努力为生命救援争取了更多时间。

“救援现场有老百姓急切地找到我们,希望提供更多帮助,对无人机的期待很高。”这次救援仍有技术上的遗憾与局限,也让齐俊桐开始思考科研工作真正的初心和使命。社会需要的产品是批量化的,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里,距离造福社会还差得很远。

2015年,齐俊桐放弃研究所“铁饭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天津,来到滨海新区旗下天津开发区创业。

都说创业维艰,由于看好产业前景及齐俊桐本人技术水平,当地政府及社会资本纷纷伸出橄榄枝。初期仅有不到10人的团队,他带大家夜以继日扎根在研发一线。

3年时间,他带领团队攻克无人机技术瓶颈100多项,在载人飞行、物流运输、集群控制等领域研发并规模化应用的创新成果10多项。公司也快速发展,申请专利100余项。

教学,在校园播种明天

创办一飞智控没多久,一个回归母校天津大学任教的机会摆在了齐俊桐面前。

“这些年从事无人机技术研发积攒了大量经验和教训,我希望能传承下去。”齐俊桐说。

在校园里,他向学生们讲授无人机领域前沿知识,并担任学校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带领学生大胆创新。

尽管更忙碌了,但学生们对无人机技术研发热情很高,令他欣慰。齐俊桐说,在高校培养学生与在企业研发好的产品及技术,在路径上是一致的。

这些年,他坚守科研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理念,在企业内设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无人系统综合试验环境。联合产业资本及地方政府,筹建天津智能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他用行动趟出了一条大学-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发展新模式。

他还主动承担起了科普工作,深入大中小学、企业、研究所做科普报告近百场,受众近五万人次,为创新播种。

“青年人热爱创新,国家创新才有希望。”齐俊桐说。(完)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