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协会马学雷:注意和解决短资本和长教育的矛盾
蓝鲸教育 夏韬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民促法”)即将于半年后颁布实施,会带来怎样的政策变化?众多民办教育机构面对此前多年积累的问题,在这一过渡期里实现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都北京的民办教育更当在全国做出表率。蓝鲸教育近日与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学雷先生进行了交流,听他分享民办教育机构的应对之策。
以下是经蓝鲸教育整理后的马学雷的观点。
民促法及配套文件,
能否避免资本涌入下培训机构“跑路”?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作为一个行业平台,这两年一直处理民办培训机构倒闭、跑路的事情。比如去年5月出事的聚智堂,还有2014年英特英语、春藤教育等等机构。但是他们展现了不同的违规特点。英特只有一个办学许可证,但是他设了16个教学点,按照规定必须一校一证,不然都是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还有春藤、聚智堂这样公司办学的问题,这都是很典型的现象,在全国都有发生。
从历史的角度上讲,国家法律一直规定,办学必须要有办学许可证。只不过在社会需求下违规问题突出,现在北京全市有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有1800多家,没有办学许可证的机构加上他们违规的教学点,可能比这个数量还多得多几倍。政府的力量也管不过来,所以出现了一些机构资金链断裂、跑路的情况。
但是这一次法律体系修订之后(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四部法律——蓝鲸教育注),现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继续提高对民办学校的监管的力度。监管是政府的事情,地方协会一定是配合,尽可能让监管、惩罚得到落实,监管之前还是尽可能的把事情解决掉,这是协会的工作职责。
包括我们在3月25日 “2017年中国民办教育投融资论坛”上要谈的,也是让大家看到,未来我们民办教育遇到的政策的情况是什么,法律放在那里,看政府有没有力量管理,现在看,确实要管一下。
前面说的那些问题都可能是要注意的,比如说无证办学,比如说只办了一个证但搞很多点办学,还比如资金的体外循环、集资问题、跨年度收费等等,这些都是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很多机构违反了。正常的办学最后难以为继,这是一种民事责任,但无证办学、集资等情况,那就是涉及到刑事责任,像聚智堂,现在就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了。
民促法修订通过之后,又出台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营利性学校的监管办法》,《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办法》等等,对民办学校证照办理、分校的登记备案的要求都有明确的要求。从未来政策的环境来讲,各个民办学校应该去了解。
另外,从投融资的角度来讲,有些机构链条断了,就是因为想追求扩张规模,快鱼吃慢鱼,那能不能一直在扩张中盈利?他们不惜去拼、去赌。在资本鼓励下,有的机构赌成了,但一旦赌错了,投资机构可能就撤了。新开的教学点一开门,房租、员工工资、宣传各种支出,把原来挣的利润、别的门店的利润,都给亏进去了,最后只好关门。
办教育一定要注意这种短资本和长教育的矛盾关系。做教育就是一个长活,慢慢来,会比较稳当。现在环境其实特别好,教育机构一上市就有30%、40%的利润率,都已经是比别的行业快很多,现在房地产上市公司利润率才10%,教育资本能不疯吗?所以民办教育的风险控制还是要注意。
尤其是资本进入教育行业后,首先追求的目的就是要把盘子搞大,这样出了问题就会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协会这几次处理的“跑路”事件,都涉及到上千个孩子和他们家长交的学费,协会组织行业里面的人,提供义务的援助,尽可能降低造成社会影响。但遇到聚智堂的案子,因为他涉及金额十几亿元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问题,这已经完全是刑事责任,只有请公安部门处理。所以,未来我们的民办学校,一定要在规范办学、注重公益、注重社会效益这方面多注意,否则可能就会引起社会的差评和政府的管制。
修法不会影响民办
学校的发展和资本的热情
这一次民促法修改的核心就是八个字:分类管理,差别扶持。在分类管理之下分出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学校,一个次级问题就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
其实原来的法律一刀切,规定所有的民办学校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是资本和教育结合之后,就是通过最常用的VIE的结构,大家也都纷纷的上市了。我个人认为,即使在未来分类管理下细则落实了,VIE结构也没有什么问题。通过VIE结构运营一个学校,总是要产生各种费用的支出,场地、设备的费用、师资和管理的费用都是有的。
而且现在鼓励民办学校尽量把收来的学费花出去。把学校办好,不能守着学费不去用,不然学生学啥?只要产生了非营利支出,就需要有相关的合作方,那么整合后把这些支出通过管理公司来运作,那管理公司产生利润是没有问题的,通过费用的方式传输利益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我个人认为只要的事项是合理的,费用支出和办学要有关系;
第二,支出的价格是相对合理的,原来的VIE结构都是可以用的。
符合这两条,哪一个学校没有费用支出?所以在修法之前,很多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在操作,修法之后,我认为也不会影响学校的发展,也不会影响资本的热情。无论是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的原则是实行市场定价,这是基本的方向,不用像过去要让教委批准、审核。以后的教育收费方法,大类的方向都是由市场确定,根据办学成本、办学效益、当地情况,学校可以自己确定。
营利性学校收完费用,再按照公司方式各种费用支出完了之后,就是企业所得,交完税,举办人可以拿走。非营利的学校,支出剩下来的办学结余留在学校里,留下来继续分。这对于学校来说没有问题,对整个办学来说不受影响。对于资本来说,也很简单,可以通过VIE结构进行合理使用。
那资本会放弃这一块吗?不会,目前他们都是VIE结构,他们可以达到30%到40%这么高的利润率,他们不会放弃的,所以新民促法施行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
北京民办高校需内涵式发展,
在线教育供给侧亟需改革
上月北京市教委等部门印发了2017年工作要点,其中严控高校招生规模,严禁新设高教单位。这和现在目前北京市的发展规划有关,北京市目前重要的任务就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的增长。
所以,民办高校同样受到影响,在学校数量上不再审批,招生数字上不再增加,只会往外搬迁。
数量控制了,那怎样在质量上能更优呢?
我们现在学校的质量上,无论从公办还是民办,还是不能够满足系统的需求。在大学的层次上,北京的公办高校力量是很强大的,政策上一直控制在北京的民办大学发展。更优质、更低价的高等教育,需要供给侧的优化、改革,才能能够让我们老百姓满意。民办高校可以自己探索一条路,这个方向怎么走,大家一起去探索。
但是民办高校绝不能就像城市摊大饼一样,按照公办模式一堆老师照本宣科,然后吃人口红利,或者打着“北京”这两个字,到外地去招,这绝对不是一条明路。北京的学校必须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必须要从质量上、模式上比全国领先,占领了这么多资源、人才、资本的高地,一定要发展内涵、质量和特色。外延扩张,哪有那么多人口红利可以吃,只能走内涵。
对于民办教育机构来说,从过去的远程教育,到现在的在线教育确实是特别受追捧。但从内容到技术手段,到人才培养效果到目前为止都不行。这几点,我觉得两三年之内不会有特别大的突破。
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说,为什么很多在线教育机构能上市呢?就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这个领域,用最简单的在线技术就能够实现一定的教学效果。比如会计这种专业,在传统的课堂里一支笔、一个黑板、一本教材就能开工了。这种内容用网络上来实现,就像现在K12阶段在线教育很火,就是因为拿着粉笔录一个视频,学生在远端拿一个教材,机构就能够实现知识的传输。
但是刚刚说的高职、大学也好,对于人才培养,所有的专业都能够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完成人才培养吗?站在北京的高度,有资本催生,技术、人才和更先进手段的结合,终究可以把人培养起来,如果北京要是做不到的话,那其他的地方也难做到。
真要做成实战技能的训练、整个人才层次的提高,这个还需要更深的技术供应,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比如VR。VR要是成熟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神态,都可以感受到人和人之间这种面对面的影响,很多东西可以实现了。所以说VR确实是将来很有前途。
当前在线教育还是偏于简单。目前从本身我们从这个传统的专业,教育专业内容来说,就应该是在供给侧要好好的改革、改良和优化。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人口红利放在这里,一时间不用优化都能赚的盆满钵满,而不愿马上投入。但对于教育机构来说,现在赚不一定将来赚,谁把未来想到了,谁先走一步,谁可能未来占到先机。在线教育这一块,未来确实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
北京作为人才、资本的集中地,未来应该盯着民办学校和在线教育,可以在全国独占鳌头,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鲸教育专注报道教育上市公司
扫描文末二维码你可获得:
(加微信请备注上姓名+公司)
√ 教育二级市场研讨群
√ 教育社区高端媒体交流群
√ 蓝鲸教育网站【教育社区】栏目邀请码
√ 垂直的教育线下沙龙
√ 投稿平台及内容交流(文章可被百度新闻源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