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医160”到“健康160”,罗宁政在下什么棋?
在大机会来临之前,移动医疗企业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努力活下去。
6月1日,新三板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宣布更名“健康160”。按照官方介绍,此次更名代表着就医160进行发展战略的全面升级,从专业医疗向大健康领域渗透。
而在今年的4月27日,就医160赶在年报大限之前才刚刚公布2016年的成绩单:
实现收入7015.52 万元,净利润净亏1.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亿元。
营收大幅度增长,亏损却无法覆盖,宁远科技的尴尬遭遇似乎也是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现状。
随着行业发展开始进入深水区,盲目追求高投入下单纯的流量增长已经无法支撑现有的估值逻辑,如何通过流量来稳定并持续变现的商业本质才是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就医160选择切入健康领域。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切入“大健康”,真的能够帮助宁远科技摆脱“高流量低收益”的行业魔咒吗?
1、
作为泛互联网行业中的分支,移动医疗行业的基本成长也绕不开获取用户——活跃用户——商业化变现——树立品牌实现二次增长的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就医160在发展之初是从最初的医疗入口切入,为患者提供网上挂号服务。在完成了医院、医生和患者三者资源的积累之后,流量规模已经体现。
据201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就医160平台的服务已覆盖医院3194家,其中三甲院达到1263家;可服务医生数超过47万;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19亿;累计挂号患者数超过8300万。
当用户积累已形成规模,营收增长迅速,就医160的亏损却依旧无法覆盖。自身的内部造血能力满足不了发展需求,而外部资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从资本环境来看,与2015年初资本竞相涌入的火热行情不一样,2016年下半年开始,春雨医生,就医160和寻医问药网这类移动医疗的代表企业纷纷陷入裁员风波,资金链吃紧。
这表明,简单依靠流量的故事来驱动估值已经无法奏效。而至今无法盈利的移动医疗行业,其商业模式开始饱受质疑。
事实上,移动医疗之所以会出现从资本热炒到集体唱衰,争议的焦点无非以下几点:
一是线上问诊局限性凸显,收入规模过小,难以支撑起整个平台业务的发展;
二是空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却难以实现变现,流量毫不值钱;
三是平台数据造假普遍,估值过高,泡沫严重;
四是烧钱换市场效果不显著,用户流失明显。
在这其中,如何把庞大的流量实现商业化变现,是引发争议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同样也摆在宁远科技的面前。
正如宁远科技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前期在医疗资源方面投入巨大,虽然公司连续亏损,但公司通过前期投入获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并保证了相应的用户活跃度。
由“就医160”改为“健康160”,便是宁远科技给出的方法。
在罗宁政看来,医疗是专业的垂直细分领域,是一个存在刚需的市场,但使用场景有限,用户粘性较为低频。
健康领域则不然。如今“健康中国”概念盛行,而现代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往运动、健康、减肥等健康需求的扩展,可以有效提升业务范围和用户粘性。
换言之,医疗是刚需低频,健康是低需高频。
那么,何谓大健康战略?宁远科技的董事长罗宁政给出了3个定位:
1、健康生活方式的入口
2、医疗服务的入口
3、大健康的数据平台
也就是说,宁远科技将“健康160”定位为纯线上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2、
针对战略升级的初衷,宁远科技CEO罗宁政表示:虽然依托专业的医疗服务给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从而带来营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但这一模块的盈利点毕竟有限,由专业的医疗路径往大健康去向外渗透,这是一个必然而又自然的延展过程。
那么,“健康160”能够达到宁远科技的盈利要求吗?
对于这个问题,罗宁政表示,在2016年底进行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对线下的服务人员,圈占市场的商务人员进行精简之后,宁远科技在2016年第四季度已经实现盈亏平衡。
在罗宁政看来,就医160前期的市场培育已经告一段落,资金消耗也已经过去,而布局大健康领域对资金要求不高,更多的是侧重于平台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
这也是宁远科技在此时选择实施大健康战略的另外一个出发点。
罗宁政认为,宁远科技未来的盈利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1、短期内用B端用户成为盈利主要的构成部分。
2、C端用户则会成为企业实现规模化和实现爆发性增长的发力点。
C端用户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吗?或许我们可以看看宁远科技提供的数据:
2016年,就医160来自于C端的增值服务和会员服务收入虽然只有几百万,但较2015年增长了10倍以上。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性导致短期内想要实现盈利比较困难,但一旦达到盈亏平衡点,营收就会呈现几何级增长,而边际成本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这个市场真的像罗宁政想的那样广阔吗?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0.8亿元。移动医疗行业是一个痛点明显、潜力巨大的市场,这点毋庸置疑。
我们来看看竞争对手的情况。寻医问药网自身已经形成线上闭环,但至今仍在寻找在线流量变现方式。同为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迈德科技则专注于慢性病的细分领域,但用户需求还有待开发。2015年营收达到1.3亿的春雨医生谋求线下诊所的设立……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下半年,获得融资的移动医疗平台寥寥无几。据新京报资料,除了趣医网2016年9月份宣布完成数额为2.16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外,下半年鲜有企业获新融资。
各路企业都在往产业链上下延伸寻找方法,但移动医疗行业有效的盈利模式究竟如何,尚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关于移动医疗大战的下半场,谁能找到盈利模式并率先成功实施,就能则成为资本争夺的目标。
而作为移动医疗的代表企业——就医160在此时进行战略升级,虽然成功与否现在谈论还为时尚早。但对业界来说,它的发展战略无疑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