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利刘朝晨详解跨境并购:未来单年近2000亿美金额度下,我们的策略是什么?
未来中国民营企业的跨境并购存在很大机遇,中国市场,不光是中国的资本,都越来越成为欧洲很多国家、企业非常重要,也是最需要的伙伴和支柱型力量。
——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刘朝晨
2017年1月5日,由投资家网和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对外经贸大学作为学术支持的“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暨2016投资家网年会”在北京北辰五洲皇冠国际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年会以“变革中的资本机会”为主题,深度剖析中国经济变革中的资本机会,广邀国内外行业资深人士共同探讨产融结合的关键要素、新时代投资格局、各行业增长趋势等热点话题。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刘朝晨出席了峰会,并在主题为“中国民营企业跨境并购机遇与策略”的演讲中表示,未来中国民营企业的跨境并购存在很大机遇,中国市场,不光是中国的资本,都越来越成为欧洲很多国家、企业非常重要,也是最需要的伙伴和支柱型力量。刘朝晨还表示如何与产业进行深度互动和整合,成为跨界并购和完成跨境投资成功交易及投后管理的关键性要素。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 刘朝晨
以下为刘朝晨在“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暨2016投资家网年会”上的精彩发言。
很荣幸能够代表信中利资本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干货。包括过去我们的一些投资体验,尤其在根植于国内本土,在做强、做大本土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基础上,更多的引领、辅助、联合国内细分的民营龙头企业进行全球的资本和产业性的布局,反过来回到中国,来加速我们在科技和消费供给端双向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在这里可能和大家分享的是更加具体、更能和产融融合方向为导向的国际化的趋势,以及我们在过去几年的一些体会,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的分享,和更多的细分领域里龙头的上市企业公司,或者即将成为上市企业的公司,并且借助资本市场进行更好的高速增长的这些龙头企业进行深入、互动的探讨。当然,我们也非常愿意跟在座众多知名的投资机构和管理人一起联合去捕捉更好的机会。
2017跨境并购目的地
我简单分享一下关于过去两三年,中资企业跨境投资的概况。因为这些业绩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第三方统计机构的数据,我在这里列出了一个到2016年三季度的数据。这是在过去的经济危机之后,从过去的九年历程,整个中国资本,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借船出海、跨界进行资本和产业整合的数据中,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从两个数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它们的高速增长性,尤其从2013年开始,过去三年进入到一种增长爆发期。而在这个增长爆发期里面,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趋势是,民营企业可能在里边所占的比例数量更加提升,虽然从整个交易总量来看,肯定以国资企业以及北京大的金融财团的并购数量可能更大一些。
因为2016的最新数据还没有完全出来,尽管非常想更新,但是从准确性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把2015年和2014年做了一个年度性比较。
从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大洲,不同区域存在的一个趋势。这里面比较典型的是可以看到,北美一直是一个主战场,欧洲尤其在经济危机之后,过去三四年的时间,欧洲和中国在跨境方面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之前没有互动是由于全球整个地缘政治变化,北美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对中国的跨境投资,一直在技术和很多以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保护主义为由方面进行了多方的阻挠。而欧洲方面也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它整个欧洲区域面临的多方面的从政治到经济,各个层面的一些挑战。因此现在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市场,不光是中国的资本,都越来越成为欧洲很多国家、企业非常重要,也是最需要的伙伴和支柱型力量。
特别是有一点我想提到俄罗斯。去年有幸受俄罗斯风投的邀请跟俄罗斯整个风投产业进行了深刻的交流。我们感觉到针对像东欧和俄罗斯地区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也会有一个非常强劲的增长力。
刘朝晨于Cocoon Networks中英科技节中发言
跨境并购出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相结合
大家在分析过去的过程中,可能对趋势都是蛮关注的。原来中国的资本“走出去”,包括大的产业集团、资本集团,而且是以国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时候,“走出去”我们更需要的是自然资源。因为中国的人口,中国的一些很特殊的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使我们不得不在自然资源领域进行更多的海外性布局。
但是,随着中国这些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现在在整个技术升级、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领域里,细分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化、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的前提下,在海外的投资和并购的过程中,更多的企业关注的是技术和人才资源,以及他们多年沉淀下来的,尤其是在消费领域里的品牌。因为品牌的附加价值和溢价是需要一个非常长期的时间进行积累,不是简单可以超赶的。
同样,从领域和行业上来讲,也更多的进入到在技术升级和消费升级里最迫切的和进入到爆发点的一些细分行业。除了我们很关注的,而且一直长期关注的整个信息科技产业、大信息科技产业之外,现在进入到更多的细分领域,都是以科技为基础的领域。
比如说,医疗健康科技HealthTech,金融相关的科技FinTech和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相关的由科技推动的创新,也就是CleanTech,包括在文化创意领域,现在因为更多不同的媒体和渠道进行了深入的融合和互动,在这里技术、新兴技术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性创新和深入整合,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和很多以服务消费类相关的细分行业进行深刻的交织互动的重要的一个源动力,即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相结合。
那么根据一些数据统计,预测至少在未来五年时间里,会有每年跨境投资并购会不低于20%的增长率。预计到2020,单年会有将近2000亿美金的跨境投资并购额度。
刘朝晨分享自身投资体验(2016中英科技节-Cocoon Networks)
民营细分龙头企业的跨境并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为什么我要特别分享一下民营细分龙头企业“走出去”进行投资跨境并购时,需要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策略?是因为在这里不谈以万达为代表的大的产业和资本集团,因为他们在过去几十年沉淀的过程中,是从产业这条路走出来,做大做强的,而且跟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刻的对接和互动。并且在过去几年,进行了全球化的三大行业的深入布局。但是,像万达这样极具代表性的龙头性企业毕竟是少数,他们可以在整个集团体系里内生性的,解决从产业到资本的从前到后全方位的问题。
但是,中国几千家上市公司,包括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万多家挂牌在新三板领域的公司,其中将近千家已经进入到创新层中也算小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里,尤其其中一部分还将有志于借助资本市场改革找到更好的机遇,在未来两三年可能会跟A股,以及国际市场进行深度互动的企业。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无论是横向的扩张,还是纵向整合方面的扩张,无论是针对国内,还是针对国际都有迫切的需求。
在这样迫切的需求中,国内暂且不说,因为国内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有着对产业的熟知,金融机构各方面的深刻的互动和辅佐。但是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一些细分行业里,在技术层面和人才创新层面,这样的布局和整合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大家可能会说,谈到产业,谈到渠道,谈到品牌塑造,其实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文化差异,以及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从前到后,尤其是投后过程中整合上面临的深刻问题。因为在过去几年中,我除了和我的同事一起共同负责信中利资本国内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之外,包括2015年11月份我们也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是和资本市场对接的有代表性的公司。并且在2016年上半年,我们也收购了一家深圳的上市公司,所以现在信中利资本既是新三板挂牌的管理公司,又是深圳的产业公司。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一些产业布局。
其实在信中利资本海外的投资并购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在这些尝试过程中虽然是少而精,但是深有体会。
因为我们作为金融资本,或者战略资本,在这样尝试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如何能够和产业进行深度互动和整合,成为跨界并购和完成跨境投资成功交易及投后管理的关键性要素。而在这里,所有东西都是以文化的差异和对整个产业、市场的差异性的认知,以及达到共识为核心的。
当然,除了文化本身,还会有很多其他方面,在这方面就不特别赘述了。但是,我特别强调的是法律,因为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往往都希望自己操刀,在法律方面还是相对比较了解国内的法律、政策。但是在跨国方面,存在法律方面的壁垒,尤其在一些特别细分行业里的一些细节性的规定和通用性规则一定要进行风险控制和研究。
谈到投资并购中的风险和文化方面,我们以美国、英国、法国几个典型的欧美国家为例,会发现美国国家的企业里,中高层人员对被国际公司并购的文化差异而造成内心不安的反馈率是非常高的,一般会达到50%多以上。甚至都会因此而产生我是不是要进行职业方面的重新选择,我对这个企业还有没有信心的深刻性思考。相对来讲,在这方面欧洲、英国和法国的企业就会低很多。所以,在这方面欧洲等国家文化的磨合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也给我们减少了一些挑战和难度。
还有一些要点,比如从投资环境、商业环境、文化、行业的了解,从标的的深入,对法律的控制,尽调、风险管理,以及投后管理方面就不进行过多的赘述了。另外我想分享一下信中利资本所得出的策略是什么?
跨境并购的策略是什么?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实有不同的科技产业的优势。比如我们看到美国的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看到德国被它的智能制造所推崇;看到英国在创意和时尚领域的发展以及北欧有它的海洋工程;看到法国不光有它的时尚,还有在航空、航天整个产业链里,也有非常优质的技术和产品,包括现代农业。
所以,针对不同的区域、国家和地区,我们要联合国内更多的细分龙头的代表企业,来进行整合和并购。信中利资本设计的策略是一方面在国际上的任何一个投资,我们在当地的主战场都会寻找一家或者不止一家领先的,尤其专门做价值发现和重组专业的投资机构与我们一起来进行共同的投资。我们愿意出让份额,愿意共同分享。
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会在国内联合一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跟资本市场已经具备平台的上市公司来共同分析其潜在标的、设计路径。这不是为了在未来退出的时候可以有国内的战略合作伙伴作为优先选择,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联合了海外的投资,可以优先的发现好的标的;可以在整个交易架构商谈过程中拿到更好的条件;可以第一优先避免在主战场里可能发生的产业和投资里,很多最敏感性问题的潜质性的发现和应对;同时也是对投后管理,尤其海外投后管理找到一个非常高效的合作伙伴。但更重要的我们“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引进来”,把他们拿到国内进行消化的时候,我们的产业合作伙伴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我们三年前去投资阿斯顿马汀,在七个竞标里,信中利资本是唯一一家联合意大利的工业投资集团进行联合递交的,跟另外三家资本集团和三家产业集团相比较之后,信中利资本给出的价格等各方面都不是最优的,但最终依然被选中,为什么?因为对方需要的是产业伙伴,既能解决欧洲和北美问题,又能带来新兴市场的产业合作伙伴。产业合作伙伴也会谈到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和国内更多的开发区、高新区进行深刻落地。
我相信未来五年的时间,中国会有很多的金融资本为领先,并且联合产业资本,在集团化、公开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迈出更多的步伐,并且取得更多的成果。但是,信中利资本最终的目的是把他们带回来,根植于中国广阔的、高速的、不断升级和发展的主战场,谢谢!
文章来源:投资家
阅读更多请点击:
想了解更多关于
海外创投,科技项目专栏
↓↓长按识别二维码“科控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