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匠心丨林霞:用一颗初心 坚守一份使命
5月14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由台州刺绣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代表人林霞参与创作的“和合花韵”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该作品将和合文化、台州市花以及中国水墨写意融合台绣传统工艺,打造出服装、饰品、艺术品等和合文化延伸产品,完美呈现了一针一线一经典的城市文化之美。
据了解,台绣是在台州刺绣(海门雕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台州刺绣起源于清末台州海门,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种特创,见证了早期中西文化的交融。林霞作为传承人,不仅坚守古老台绣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坚持台绣技艺设计的研发创新,她说,“从艺40年间,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台绣。”
与台绣的不解之缘
1979年,16岁的林霞非常幸运地考进了台州绣衣厂,成为了一名绣衣设计师,师从台州刺绣第二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克,从此与台绣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大企业都开始走下坡路,台州绣衣厂也不例外的,无奈之下林霞选择了辞职。
为了发扬台绣文化,1993年,林霞与同样辞职的丈夫王为民自筹资金添置了10台缝纫机,创办了“台州银河制衣厂”,这就是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的前身。1999年,台州绣衣厂破产拍卖,林霞买下台州绣衣厂的技术资料、样品及衣服等。“那时有好多人不理解,觉得花了大价钱,换了一大堆废物回来。但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珍贵的台绣文化保存下来,如今现在这些‘废物’都成为台绣艺术馆里的‘宝贝’。”林霞说。
经历了台州绣衣厂从辉煌走向落寞的林霞,意识到“围绕台绣本身进行的设计”将会遇到一个巨大的局限,她认为只有创新和改革,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才能挽救台州绣衣的命运。时代在前进,人的审美也在变化。于是,林霞尝试着将台州刺绣艺术与现代时装理念相结合,让传统与时尚、刺绣与服饰、艺术与生活进行融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让传统手工艺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谱写出台绣文化新的传奇。而早在1998年注册的“台绣”商标,也成功掀开了台绣品牌化发展的篇章。
坚持“台绣+创意设计”的创新发展
台绣工艺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雕镂,通过大小透空的网眼,塑造出素雅、凌空的艺术效果,产出的产品不但立体感强,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魅力。林霞告诉我们,其他绣种只在布上做加法,而台绣除了做加法以外,还做起了减法。这一鲜明的风格特点是台绣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难能珍贵的财富,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比如,她的作品《咏玉吟兰》,继承了台绣传统全雕绣衣的精髓,将雕镂工艺融入旗袍的整体之中,既不失现代色彩、图案、版型的时尚美感,又将台绣传统的范式和特点很好的呈现。
台绣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是林霞一直思考并企图用作品来实践的命题,将台绣的美学理念融入服饰整体设计,在服装设计的布局中突出台绣的表现空间。于是,林霞开始建立台绣刺绣研究所,组建台绣技艺创新团队,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挖掘培养新人才,与意大利、香港等地的优秀设计师建立合作关系等等,不断加强对创意设计的重视和创新研发的投入。她说,“我们从来不给任何一样事物去下一种定义,我们的想法和实践不局限于服饰、不受限于材料、不受限于时代,不受限于文化,希望让传统风格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影响结合,让不同的材质领域跨界融合,试图运用“交叉”的概念,来表达我们的审美目光,来实现超越表面的精神概念的传达。”自2006 年台绣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今,由林霞设计、制作的台绣作品获得了60 多项国内外重大奖项,她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纤艺绣”技艺,打破了传统平面刺绣设计思维,营造出具有空间立体的艺术感,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让台绣走进人们的生活
台绣形成伊始就与生活息息相关。2006年,林霞出资兴建了台绣艺术馆,艺术馆收藏了16000余件以台绣为主的优秀刺绣作品,以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的陈列和现场演示等方式,详实地展示台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脉络。“该艺术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只为了能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台绣文化。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艺术馆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无形价值,也提高了人们对品牌和产品的认可度,同时对吸引和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林霞说,下阶段,我们将在“台绣艺术馆”的基础上,打造“台绣艺术博物馆”,开辟台绣生产线观光区,打造集旅游、休闲、赏绣、学绣、购绣的文化旅游胜地,开启旅游拉动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
从当初的小作坊,到成立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再到现在的台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从早期较为单一的绣衣服装,发展成目前的从时尚服饰、工艺礼品到中高端的定制系列,再到高级纯手工丝绸刺绣服饰和工艺艺术品;从2000年与人合租的第一家门店,到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近500家专卖店(专柜)的营销网络。让林霞满意的是,随着台绣产业化发展的成熟壮大,台绣产品、台绣品牌、台绣文化也随之走向了全国各地,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本刊记者:吴琼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