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信妈咪知道梁亮:从母婴切入医疗行业,做重度垂直,死磕“不容易”

医信妈咪知道梁亮:从母婴切入医疗行业,做重度垂直,死磕“不容易”

2016年12月23日,在北京明星基地,妈咪知道的创始人兼CEO梁亮参加动脉网举办的“2016年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并分享了过去3年里,妈咪知道跳过哪些坑以及对未来医疗的看法。

此次论坛,不仅邀请了政府机关、三甲医院、上市企业、医疗行业独角兽、知名媒体等超过500位政府领导、院长、行业精英和媒体代表。同时,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与嘉宾一同公布了2016中国“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在医疗健康产业,遴选出了100家代表未来医疗的中国创新医疗企业,旨在通过这100家企业,去发现和挖掘中国未来医疗产业的核心力量。随后,还发布了2016年度最具推动力上市企业、最具影响力投资机构、最具潜力企业、最受关注企业、最具创新力医院院长等奖项。

妈咪知道获得了最受关注企业的奖项,那么作为母婴互联网医疗的佼佼者,它是如何成为细分领域的强者?

“重度垂直”OR“综合平台”

妈咪知道,是由深圳市医信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母婴健康类手机软件,备孕、怀孕、育儿全程贴心服务,各种免费咨询解答在线提供。“我们主要是针对C端孕产人群的一款APP。”

一开始,梁亮也思考:到底是选择重度垂直的打法,还是选择综合平台的打法?因此他将综合平台和重度垂直类的互联网涉及的所有行业的所有服务,按照频次跟客单价,全部制成图表,并从中寻找规律。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外卖、打车属于高频低客单价;医疗、婚庆、家居、房产属于低频高客单价。其实越往左上角的行业,用户使用频次越高,越适合综合类平台化的打法;越往右下角越低频。其实是越适合一个垂直,全链条覆盖的打法。

儿科,就是我们医信一直专注不断打磨的市场。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大概每年儿科市场规模达1200多亿,超过4.5亿人次的小孩去门诊,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公立医院。依照这种算法,如果将它放在图中,它是一个中频和中客单价的打法。那么中频中客单价,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垂直平台,一个是重度垂直型平台,医信选择了后者。

四大绝招攻克重度垂直领域四大问题

然而,重度垂直并不像制图那样容易,在此过程中梁亮攻克了4个不容易。其一是场景转变,如何让用户从原来大病小病先去公立医院,转化为愿意先在互联网上去连接医生。因此他选择了北上广深这些智能手机和对移动终端接受度比较高的群体先入手。目前妈咪知道的用户80%是北上广深的都市中产女性,这个群体对手机、移动支付、内容有更高的要求。其中这600万用户里有20%是付费人群。

因此互联网医疗不是大家支付意愿低,而是你是否认清楚目标用户和你提供的服务是否匹配。对于重度垂直类平台来说,如果你认清楚你的目标用户定位在哪个城市,以及给他什么样的服务,那么在线上付费可以逐渐解决。

其二是医生的管理和激励的体系。梁亮一直没有追求签约医生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北上广深的三甲医院不超过2000名,他更看重跟每一名专家的深入合作,且是建立在共创价值与分享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另外,对每一百名专家配一名业务发展专员,专门配合医生做运营、推广、品牌,帮助他真正的转化成新时代的互联网医生。不仅是线上服务,还包括医信儿科的线下诊所服务。

在医信,既有全职医生,又有多点执业的医生,也有独家签约的医生。在医生端,医信平台为医生打造了远程教育、医生社区、医生集团、医生的工作站等。让他们之间互通,找到他的位置、贡献他的价值、共享他的利益。

其三是如何封装产品和服务。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创业来说,怎么样从市场角度出发去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带给用户什么益处?有什么好的用户体验?只有想清楚了,用户才能理解你的产品和服务,高频次的使用。

其四是创新。2016年,医信一直在自建儿科门诊部,自建saas系统,希望将线上与线下的所有服务全部整合在一起。目前已经在北、上、深有三家落地的服务点,明年将出现更多。“自建服务点是希望让我们的服务真正标准化,最终又能产生口碑和传递的效益,线上与线下形成一个联动效益,吸引更多的用户来。”

因此做重度垂直太难了,既具有综合性平台的属性,又要比综合类平台做得更深入。从侧面也说明你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在积累,创造的收益和用户体验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扛过这些坑,死磕过,才能看到美好的风景。”

未来医疗=互联网X医疗

到目前为止,医信已经形成了以妈咪知道为入口的五大产品矩阵的闭环。比如妈咪知道是针对C端针孕产育人群的一款APP,实现线上健康管理,解放了医疗供给端,医生和医疗资源;在线下有品质儿科和连锁诊所;在医生端,我们有服务于医生的移动工作站和医生远程教学培训平台;另外今年花费9个月的时间去自研的系统,智慧e院,实现线上线下的闭环,实现医疗服务的云平台。

医信的业务闭环是从用户开始,收费是用户要求的,因为他们想要更好的服务;搭建线下诊所是用户要求的,用户希望与线上医生见面;包括保险和各项第三方服务也是。“我想这也是互联网医疗创业共同的追求。”

那么未来医疗到底是怎么样?

“它不是简单的O2O,互联网+医疗或医疗+互联网,而是乘法效益,即未来医疗=互联网X医疗。形成指数型和幂次型的效益,提高用户体验、吸引用户和患者,同时在你这个体系内获得彼此的价值诉求”。

比如说,医信平台有一个名叫“医疗包”的产品,它就是典型的乘法效益。该产品价格是2000多,包括10次在北上深三个地区线下门诊的诊金,10次线上医生的电话问诊。换句话说,当用户去看了门诊首诊后,复诊期间可以选择电话问诊或者图文问诊来进行随访,为患者节约时间。

在梁亮看来,或许,这种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能够让彼此之间形成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累加,而是一个指数型的放大。也是互联网科技、创新能够赋予医疗,而医疗又能够反过来帮助科技去落地的地方。

“目前公司也希望有机会跟平台型公司或者各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公司合作,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提高我们医疗服务的温度感、品质感,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带给大家。”

文|罗美

微信|qwe2012520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推荐阅读」

想要更多?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tg@vcbeat.net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