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李一男风波,小牛电动融资的三个真相

不惧李一男风波,小牛电动融资的三个真相

作者:龚进辉

近期,以搅局者身份杀入电动车市场的牛电科技命运可谓冰火两重天,先是CEO李一男因涉嫌内幕交易受审,发展前景被业内唱衰,后是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凤凰祥瑞领投。

据悉,李一男事件发生后,牛电科技发布声明称公司一切运转正常,李一男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和运营,包括A+轮融资。而投资方也并没有出现动摇,他们看好牛电科技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牛电科技官方透露,A+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充设计、研发团队,4月底将发布新品。此时接连放出融资和新品发布消息,无疑是牛电科技对外界唱衰前景的强有力回应。

随着A+轮融资的到位,牛电科技共完成A轮共计80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GGVIDG、红杉资本、梅花天使、明势资本、创新工场、真格基金等,成为国内智能硬件创业领域融资金额最高的创业公司。

众所周知,资本玩家天然具有逐利属性,面对智能硬件这一高风险行业也得再三掂量,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资本市场趋冷,投资人思考愈发理性。凤凰祥瑞敢于巨额投资牛电科技本身就需要巨大勇气,而且在一把手李一男“缺席”的情况下,折射出投资方对牛电科技商业模式的自信和发展前景的看好。

那么问题来了,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牛电科技凭什么获得资本青睐?我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看业绩:销量抢眼、频频获奖

尽管投资方通常为企业未来买单,但没有当前业绩的有力支撑,再美好的梦想也得不到投资方的认可。成立一年半的牛电科技交出一份面向不错的成绩单,给投资方吃下一颗“定心丸”。

牛电科技成立于20149月,由李一男、胡依林等几个小伙伴创办。20154月,李一男在个人微博上宣布创业,称将“打造一款中国最牛的电动车”,这位天才少年对牛电科技寄予厚望可见一斑,甚至视为创业的最后一站。

20156月,牛电科技发布智能电动踏板车N1,分为城市版和动力版,售价分别为3999元和4999元。615日登陆京东众筹,半个月筹得7200万元,成为京东众筹金额最高的明星级案例,一举打响知名度。

当然,小牛电动上市初期也经历产能爬坡的过程,经过数月整合供应链、抓生产和品控,才缓解产能不足的尴尬。去年1020日,小牛电动以15小时35分创造全网两轮载具最快售罄记录,销售2万台,贡献1亿现金流水。牛电科技开始步入正轨。

此后,牛电科技加快扩张步伐,重点发力售后和产品升级。11月底,牛电科技重点发力售后环节,猛砸5000万元推广“Niu Care”计划,涵盖电动车保养、盗抢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以改变传统电动车行业售后服务意识不强和不专业的现状。

今年1月,继众筹限量版后,牛电科技推出第二款限量版——极光特别版,其最大特色是车漆颜色加入时尚元素,成为电动车行业罕见与时尚深度结合的产品,800台极光特别版很快就售罄。

数据显示,小牛电动销量已超过5万台,销售额达2亿元。尽管这一业绩与百万级销量的爱玛、雅迪等传统电动车巨头无法相提并论,但在智能硬件领域,牛电科技高客单价、上亿流水表现尤为抢眼,不少创业者试图通过低价倾销的方式来推广产品,往往存在无法建立竞争壁垒、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等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一男和京东众筹第一项目光环的加持下,牛电科技风靡科技圈和时尚圈,用“拿奖拿到手软”来形容其火爆程度一点也不为过。比如,小牛电动车击败Apple Watch获得2015搜狐时尚盛典年度科技创新奖,牛电科技荣登《快公司》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单。

二、看团队:投资就是投人

半年5万台销量、2亿流水不是一组数字那么简单,而且是牛电科技整体实力的象征。李一男出事后,不少内幕和细节得以披露,备受关注的是他在发布会结束后两天被警方带走。这意味着,尽管2015年下半年李一男仍适当参与牛电科技重大事项决策,但真正执行的是以胡依林、张一博为首的团队。

与其说半年5万台销量、2亿流水是牛电科技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成功验证,不如说凸显其团队爆棚的战斗力,这也成为完成A+轮融资的关键因素。毕竟,在智能硬件创业大潮中,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人,即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显然,创始团队成为牛电科技发展的主心骨,主要来自Frog design、本田、华为、小米、艾默生、万向科技等国内外顶尖科技公司,创业经验丰富、拥有创业精神、痴迷电动车、对用户和产品敏感是其共同特征。即便李一男“缺席”,牛电科技在他们的带领下仍然稳步向前,成为电动车行业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

所以,表面上看,凤凰祥瑞投资牛电科技是对其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认可;深究内在,凤凰祥瑞真正看中的是牛电科技创始团队,尽管不如雷军创办小米时组建豪华团队,但在智能硬件领域也绝对数一数二。比如,设计师出身的胡依林与李一男的组合不仅契合,而且互补性强。

三、看前景:绿色出行大势所趋

不可否认,优秀团队和出色业绩对投资人天然具有吸引力,但他们真正重视的是企业发展前景。无论是把蛋糕做大从中分一杯羹还是在有限的市场占据有利地位,投资人均希望从参与者变成受益者,牛电科技所在的出行市场恰恰满足投资人的期待。

出行是个庞大、刚需市场,除了政府鼓励的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工具,以滴滴、Uber、神州租车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也虎视眈眈,试图以新技术和产品降低用户出行成本、提升出行效率,专车、快车、拼车、租车等新出行形态由此诞生。

不过,滴滴们对出行市场的贡献或许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我们不妨来算笔账。以北京为例,北京常住人口2300万,每天人均需要1.52次出行工具,出行总量为30004500万人次,其中地铁日均运力接近1000万人次,占市民出行总量的3040%;地面公交系统日常运力与地铁相当,维持在1000万人次左右。

私家车方面,北京保有559万辆机动车,私人轿车316万辆,去掉每天20%的限行部分,大约250万辆车行驶,上下班有500万人次。剩下的是两轮自行车和电动车,前者数量为500600万辆,后者超过300万辆,2015年大肆兴起的O2O狂潮,送餐员和快递员出行次数较高,电动车出行总量为5001500万人次。

不难发现,目前北京出行市场呈现公共交通占主导、私家车和电动车齐头并进的格局。但并非一成不变,在政府鼓励绿色出行、治理道路拥堵的背景下,私家车未来的想象空间堪忧。去年12月,北京确定2020年交通具体发展目标:日出行总量5700万人次,中心城绿色出行(地铁、公交、自行车、电动车和步行,不包含私家车)比例达到75%,五环内机动车流量降低10%15%

这意味着,尽管北京出行市场逐步扩大,但在公交和电动车的双重夹击下,未来私家车的数量、通行时间、通行区间受限是大势所趋,以私家车共享为基础的出行方式,既不经济、也不能改变大多数人的出行方式,滴滴们在中心城通勤的作用大为受限。

事实上,滴滴们主要满足中等收入人群的部分出行需求他们不能代表城市居民对出行的全部意见。即便滴滴在北京日订单达200万单,也未必能提升总体出行效率,有时甚至“帮倒忙”。在补贴、滴米和早晚高峰倍率的刺激下,滴滴平台车主更愿意在商务区活动,挑选高性价比的活,他们不在意占用车道后造成不必要的拥堵。

与私家车发展受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绿色、高效的电动车大有可为。李一男曾表示,5公里以内的汽车出行占城市汽车出行比例近60%,无污染的自行车、电动两轮车出行理应得到更多的提倡和道路权利的尊重,牛电科技成为出行领域风口上的猪。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电动车保有量为2亿台,智能化、节能、时尚是电动车的发展趋势,而这恰恰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牛电科技优势所在。面对每年3000万台电动车这一巨大市场,牛电科技大有可为,发力推广智能电动车,使其成为未来用户首选的中短途出行工具。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