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燃气董事长李雅兰:能源转型 天然气是一条需要远航的“巨轮”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在刚刚闭幕的G20北京能源部长会期间,G20天然气日会议发出了 “让天然气成为世界的主力能源” 的响亮呼声 ,会议达成的《G20天然气日活动成果报告》,无疑是近年来燃气界收到的最令人振奋的消息。
此次会议由国家能源局和国际燃气联盟(IGU)委托北京市燃气集团牵头承办,会议刚结束,即便面临一大堆会后总结和汇报的相关工作,面对记者提出的采访邀约,北京市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女士欣然应允。
接近1个半小时的长谈,期间数个下属一次次敲门,欲请示工作,都被李雅兰董事长轻轻挥手请退,而谈及天然气日活动的筹备、会议成果、心得感受,以及对中国天然气发展的看法、建议,她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北京市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
能源转型天然气要有行动
中国能源报: G20北京能源部长会呼吁“让天然气成为世界的主力能源”,在原来“可再生能源越发展越需要天然气”的认识基础上更进一步,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李雅兰:世界能源消费未来无疑要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但这个“未来”要多长时间有太多不确定性。目前看来可再生能源主力时代来临还很漫长,而能源转型必须推进,显然目前最经济、最现实、最可行,能为大众接受且基础设施条件又好的,应该就是天然气。所以不应该把天然气当成走向可再生能源的“小渡船”,它应该是一艘需要远航的“巨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天然气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位,这个行业很难再进一步发展。
纵观全球,当前仍有不少国家高度依赖石油和煤炭,二者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超过60%,所以能源转型需要务实推进,作为化石能源中含碳量最低、最清洁的能源,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才24%,未来还有更大空间可以发挥,也能够在中短期能源转型中担当主力能源的角色。
其实大力发展天然气,也并不是要排斥可再生能源。通过天然气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耦合,最终也将助力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也才有可能性。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的最佳伙伴,是通往全面可再生能源的必由之路,而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所以天然气至少在现阶段应该是要发挥主力作用的一种能源。
中国能源报:所以说这次“G20天然气日”的举办,无论从政府角度上讲,还是从企业期待角度上讲,是很有深意的。请您总结一下本次会议亮点。
李雅兰:“G20天然气日”这样的活动在IGU和G20历史上均是第一次,且通过天然气这个“纽带”将IGU和G20结合在一起也是第一次。历来的能源部长会议都是呼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次同时呼吁天然气发展,本身就是把天然气放在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这在天然气的发展历史上也是一次创举。
会议期间,我们围绕“天然气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深入交换看法,达成许多重要共识,会议形成的成果报告也由IGU主席David先生在能源部长会上做了宣读。通过此次会议,
一是清晰了对天然气的认识,天然气不是过渡能源,而是主力能源;
二是《G20天然气日活动成果报告》第一次在《G20能源部长会议公报》中单独列为一章得以体现;
三是搭建了国际化的能源合作平台。活动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国际权威能源组织、燃气全产业链企业的积极参与,搭建了多边合作平台;
四是展示了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展示了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成果。
通过G20天然气活动,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北京市在使用天然气改善天气和城市用能方面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其实我们想向整个能源行业包括政府传递一个声音,请大家给予天然气关注和重视,能源转型天然气要有行动。
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能源报:这次G20天然气日达成的共识会会加速中国相关政策制定吗?
李雅兰:我认为会议发出的声音、达成的共识会对未来的政策制定产生很大促进作用。如我在天然气日高峰论坛上所说,当前发展天然气有需求、有资源,也有成功的示范,再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有信心让天然气也成为中国的主力能源。
表面上看,天然气在经济性上似乎无法与煤炭相比,这使得“煤改气”推行起来并不太顺利。但如果把使用天然气后减少占地,富裕土地的价值、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后节能的效果,还有使用天然气后,减少的热网投资和输送损失等因素综合计算,改用天然气后成本增加有限。
中国能源报:就您这么多年的从业感受讲,中国城市燃气目前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雅兰:从全行业角度而言,目前中国天然气发展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储气能力应达到该国总供应量的20%—30%的,如法国约30%,美国约25%,日本约20%。中国可能也就2%—3%。北京虽然现在已形成多气源供应的外部供应体系,我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储气调峰能力至少要达到30%,现在看来差距还很大。
中国能源报:近两年,车船天然气发展增速放缓,如何渡过眼下困境?
李雅兰:就目前车船用天然气推广而言,我认为一定要有政策引导,市场才能跟上。
不否认电动车是未来的方向,但是,这个未来需要很长时间。我觉得电动汽车可以做研究、做示范,但不具备经济性的市场化推广条件,因为就电动汽车自身而言,面临的问题很多。
事实上,无论从环保角度、经济性角度还是市场推广角度天然气汽车都很有前途,但由于目前政策定位不清晰,中央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支持文件,再加上近两年几次天然气价格上调和油价大跌,对天然气车用气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此,我们呼吁政府出台鼓励天然气汽车发展的政策。
行动的关键在于决心和方向
中国能源报:北京作为国内天然气发展的典范,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用气城市,天然气消费占比达到20%以上。但一直以来,市场普遍认为,北京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经济优势,天然气发展经验并不可复制,对此您如何看?
李雅兰:过去资源、价格等曾经困扰天然气发展的问题,在今天,都已不是关键制约因素了,关键还要解决认识问题。北京的发展经验不是不能复制,而是从什么角度去复制,要从认识层面、行动层面看北京的“所作所为”。北京天然气发展的示范意义在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行动方向。
北京天然气发展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北京政府旗帜鲜明地支持天然气发展:一方面,通过政策,调动用户使用天然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发展。
我希望大家不要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经济实力强,才能大力推广天然气。确实,大力发展天然气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但这不是唯一条件。其实本世纪初开始,北京市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几乎完全依靠企业投入,而基础设施水平在国内、国际都是领先的。其实,随着价改的深入,过去,由于价格机制未捋顺所带来的补贴问题,已经不再是制约天然气发展的因素,全国其他地方在发展天然气上向北京看齐是有条件的。
总结看来,“在行动上持续跟进,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全局发展”就是北京发展天然气的重要经验。多年来,我们采取“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城市到农村”的策略,注重发挥示范效应,逐步推进市场发展,带动全局发展,到今年年底北京五环以内将实现无煤化。
今天,北京周边有些城市,经济基础与北京相比确实有差距,但就其目前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言,天然气资源供给充裕,和北京十几年前相比,很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条件要好很多,具备大力发展的条件。
企业要主动作为
中国能源报:依托北京天然气发展,北京燃气也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城市燃气企业,这么多年有何发展经验?
李雅兰:事实上,除了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外,北京天然气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主动作为。
在资源方面,北京最开始发展的时候,资源保障度也不是很高,实际上刚起步的时候北京只有一条管线供应天然气,我们戏称“单线吊葫芦”,我记得当时北京的公用局局长就说的很清楚,“地下储库建不成,都不敢接你的天然气”,当然,这表达的是一种心情。但如果当时瞻前顾后,就不会有后来的快速发展,从一开始我们就在积极向上游争取资源的同时,通过强化管理,在运行上特别精心,确保了安全供应。在渡过最初的困难时期之后,再修第二条管线、储气库、再增加更多的气源,资源问题也就逐步解决了。
在下游拓展市场、让用户主动接受天然气方面:我们大力宣传天然气在减排、节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同时站在用户的角度帮老百姓算账,并主动提供过硬的服务等,这些均对促进天然气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主动作为”还体现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方面,2012年,北京燃气成为国内燃气行业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随着自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这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
天然气发展需要合作、共赢
中国能源报:近年来,北京燃气频繁“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同行业各项活动,目前已经成为IGU首席准成员及IGU亚太地区协调官,同时与国际能源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与合作,相信这次在G20北京能源部长会期间能够成功承办天然气日活动,也和这种国际化的历炼不无关系。请您介绍一下北京燃气的未来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
李雅兰:北京燃气的战略应该有两次变动,第一次是在2005年,我们提出了“立足北京,内外并举,专注燃气,上下延伸”的发展战略,那时我们还是一个地方城市燃气企业,那会儿概念虽然提出来了,但还是比较模糊的,其实就是一个理想,初步是想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使用气更方便一些、选择性更大一些。经过约10年发展,虽然不是特别顺利,但大家对战略是非常认同的,大家一致认为北京燃气应该走出去。“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末总结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燃气的成绩单:差不多是五年左右翻一番,从气量、销售收入、到利润都翻一番,约五年再造一个北京燃气。所以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我们主动融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围绕寻求与资源国或者是未来下游市场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国内国际市场合作,探索全产业链、国际化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企业。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走出去”和国际化把北京的经验“带”出去,如帮助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提升用气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中国能源报:尤其在G20这种国际合作框架下,对像北燃这样的中国燃气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促进作用在哪里?
李雅兰:前两天在习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见证下,北控集团与俄罗斯石油签了一个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针对俄罗斯石油在东西伯利亚一个油气田展开合作,根据协议,将要收购该油气区块20%的股权。其实谈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与国内的企业沟通过,收购成功后,如果这些企业有兴趣、也认可我们的观点,大家可以一块儿做。我们先“走出去”对他们将是很好的示范和带动。
天然气日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觉得北京燃气这个示范引领作用很重要,这个行业需要大家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携起手来实现共赢。我们对天然气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也愿意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原标题:独家专访|北京燃气董事长李雅兰:能源转型,天然气是一条需要远航的“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