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未来几年大消费的发展趋势核心是分化
顺为资本合伙人 李锐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卓 实习记者 刘洋 实习编辑 王丽娜
互联网人李锐,在2014年完成身份转换——正式成为一位投资人。向他抛出橄榄枝的,则是2011年由雷军及许达来联合创立的顺为资本。
满街黄叶飘飞的北京初冬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亮马桥外交办公大楼内,准时见到了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以外交办公大楼为圆心,直径三公里内,一批中国最为活跃的投资机构彼此张望,点缀如繁星。
在李锐加盟的第四年,成立于2011年的顺为,似乎也迎来高光时刻:第一笔投资的标的、顺为的兄弟公司——小米上市。不仅如此,爱奇艺、御家汇、华米科技、蔚来汽车、趣头条、云米、品钛等也顺利跃过“龙门”,成功上市。
在消费升级大潮下,大消费,无疑是李锐乃至顺为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消费是投资永恒的主题。”李锐对记者表示,尤其是在互联网既往的年代,以To C为主,最终端的消费和流通,一直是拉动整个经济向上的主体。
这个长沙男人说话不疾不徐,沉稳、严谨。因此难以想见,在他的学生年代,竟是北京大学山鹰社——这一如今已带上传奇色彩的学生登山社团的第四任社长。自然,登山是其终生不渝的爱好。
“登山本身危险系数高,你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去干这个。”李锐说,面对风险时,沉着冷静地去做该做的事情,也许这就是登山与风险投资的共性。他轻轻啜饮一口茶,笑着说,山鹰社的历任社长中,如今在做VC的还不少。
谈及大消费的发展趋势,李锐表示,未来消费发展的核心是分化。“我们应该关注新品类的出现和新供应链的构筑。”他说,新趋势对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快速地反馈、更柔性化地制造,联网化、智能化势在必行。
以下为访谈纪录:
消费领域“三变”:目标人群、传播模式、功能模式
NBD:作为一个TMT基金,顺为资本聚焦大消费,是基于何种逻辑和考量?
李锐:首先,3C是大消费的一部分,其实也是互联网+消费+流通。其次,我们投资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本质上是IOT+消费升级+品牌,所以在这方面,顺为有着自己的基因。另外,消费也是投资永恒的主题。尤其在互联网过去的年代,是以To C为主的,最终端的消费和流通,一直是拉动整个经济往上的主体。
NBD:就您看来,近年来,消费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锐:我觉得,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社会中整个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新的传播趋势使得整个消费或者品牌的形成,会遵循一些不一样的模式。70后、80后这一人群,在90年代和2000年左右时,更多是身处大众传播模式中。在此背景下,电视传播年代造就了宝洁、可口可乐等这些百年老牌。
除了目标人群、传播模式的变化,在供应模式上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看,前十年到二十年,是“有没有”的问题;二十年到三十年,开始逐渐进入物质过剩,大家开始步入单一追求的阶段,如对于奢侈品品牌的认定,大家都在一根轴上;我觉得,现在已进入后消费时代,不同细分人群已经开始追逐不同的身份标签。
NBD: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消费升级这个领域?
李锐:消费升级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大主题。我们整个team(团队)是从2014、2015年开始关注这一领域。2014年尚处于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尾巴。到了2015年,整个投资行业和创业者,都明显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大红利已经结束了。
大家都已经在使用智能手机了,如果再有增长,就是自然增长,会比较缓慢。但在细分人群中,在消费品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从14、15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然后做了很多东西。
谈To B嬗变
NBD:您刚提到移动互联网红利的结束,实际上,近两年,有一个观点很盛行,认为眼下消费互联网将向产业互联网转变,To C也将逐渐向To B转移。对此,您有什么观察?
李锐:不光是移动互联网,中国过去四十年都是一个增量型的经济。当增量很大的时候,其实大家不太追求效率,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而且成本不是很高。那么,我们不停地垒劳动力或者追逐用户数就好了。
但今天,越来越多的红利不见了,所以,我们要在细分领域做创新,在各种领域做效率提升。To B的很多服务,都是帮助企业来完成创新,或者帮助企业乃至产业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
C端的产品、服务,原则上都是B端提供的。因为C端细分了,所以B端也要做对应的细分。细分会对管理、效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认为,To B的机会也许真的来了。
NBD:To B的春天,之前为何一直没来?
李锐:04、05年,我在阿里任职的时候曾看到:很多发达国家中,往往是商业成熟之后才引入互联网、电子商务。而在中国,商业本身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引入互联网,因此几个变量夹杂在一起。当变化非常快的时候,企业难以追求提升效率、稳定性运营,大家只会努力去看增量。所以还是这样,当增量变缓、你得为内部要效率的时候,To B的春天才会到来。
就以美国为例,美国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单一要素驱动。中国在多要素驱动的时候,不会追求精细化,或者效率的提升。就像新常态的提出,中国特别特别飞速发展、全民往着统一维度去奔的年代,我觉得结束了。
谈投资:“非常关注团队”
NBD:您个人的投资方法论是什么?
李锐:我个人主要关注早、中期的项目。对于早期的项目来讲,我觉得,第一,它应该在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因为VC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做出一些改变,所以它必须在一个广阔市场,跑道足够宽才可以;第二,我们非常关注团队,因为本质上,如果在一个够宽的跑道上,团队能发挥的天花板够高,其主观能动性也将会很强;如果还有一点的话,就是团队和跑道的契合度。一个做娱乐非常好的团队,你让他去做To B很可能就不适合。
总体来说,做早期投资,怎么强调团队都不为过,但跑道很关键,如果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在一个窄的跑道里,腾挪的空间就很小。
NBD:落实到一些母婴平台的话,您可能会关注哪些点?
李锐:我关注母婴比较早,也跟自己有孩子有关。我在14、15年的时候,投了几个跟母婴相关的项目。最早的时候,我投了一个叫“亲宝宝”的项目。实际上,它是一个标准的母婴经济+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商业模式)。它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宝宝的成长记录、科学育儿、以及妈妈的交流社区/家庭的私密社区整合起来,去做一个工具。
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后,拍摄照片和视频,越来越容易,但将其保存、记录在哪里,如何去讨论育儿、科学育儿,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需求。
当时,我们家孩子5、6岁,我就开始用他们的产品,体验非常好。后来经过考察后,我们就投资了他们。“亲宝宝”的做法是:先聚集人群,慢慢地现在开始做“亲宝优品”,就是基于人群,来做一些白牌的商品,发展也很快。现在,好未来投资了他们新一轮融资,也是觉得在早教市场里,会有非常大的机会。这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升级。
NBD:一个初创公司从天使轮到独角兽,往往要经历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没有死掉的公司,您觉得它们有哪些共性?
李锐:我前面不断地在强调团队,我觉得最最核心的是团队以及团队创始人的学习能力。因为市场在不停波动,公司本身也会有起起落落,在不同阶段,对team leader(团队领导者)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觉得创业,尤其是在TMT,或者是说在VC加持的创业团队身上,他(团队领导者)的学习能力真的是非常关键的,眼界、心胸和学习能力是最关键的。
总体来说,这些项目都是在做超常规发展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成长。因此,学习能力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学习能力的背后,是心胸、眼界和自己的追求抱负。
谈大消费发展趋势:核心是分化
NBD:您认为,未来几年大消费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李锐:我觉得核心是分化。其中,我们更关注新品类的涌现、新供应链的构筑。
就新品类而言,它可能不是全新的,而是突然置身快速成长期,无论是因为口红效应或是其他什么;有些品类,如IoT,肯定就是新品类;还有一些新品类,原先受制于科技发展,但因为目前社会发展到某个地步,而得以快速成长。
另外一个,就是新的供应链。原来产品的制造、供应,可能是大批量,没有灵活性。通过新技术,可以实现更好地柔性生产,小批量、定制化供应,等等。
这两个是我们关注的最最核心的要素。这之后才是传播渠道、销售途径等等。在消费端,要看是不是有新需求或新品类出来;在供应端,要看是不是因技术改造,原先许多供应结构得以变化。
NBD:在您的投资生涯中,有什么错过的案例?错过的原因有哪些?
李锐:投资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错过的不要太多。
至于原因,有些时候是对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刻,有时候则是对创始人的判断不够有发展的眼光,都有。
NBD:11月2日,顺为募集第四期美元基金,规模为12.1亿美元,请问顺为未来的投资方向是怎样的?
李锐:总的来说,美元基金也好,人民币基金也好,还是会延续原来的投资策略。我们的基金也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投资成长期,或者是Pre-IPO的一些项目,因为基金比较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还会专注在早期。如果新增什么跑道的话,投印度、东南亚,算是新增的一个投资方向。另外就是智能制造。
实际上在过去一年,我们在投资印度和智能制造上,都已经在着手进行更多地加码。
NBD:关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您有哪些观点?
李锐:(智能制造)其实是大的To B的一部分。不光中国的消费红利减少,蓝领、或者劳动力的红利也在大幅锐减,整个用工成本高速增加,比整体GDP的上升速度要快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用自动化或智能化去替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我们会在智能制造上做更高的投入。
第二方面,新的消费趋势,对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快速地反馈,更柔性化地制造。汽车是所有产业里最早实现自动化的,但是汽车现在都开始要求柔性化生产。一个如此成熟的工业,如此自动化的工业,都要求柔性化,所以第二个就是联网化和智能化。这是两个非常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