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云智能黎浩:当博士遇上道士,用81天重塑健康

碳云智能黎浩:当博士遇上道士,用81天重塑健康

2017年3月24日,全球智能医疗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以“全球智能医疗创新”为主题,论坛邀请了多家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顶尖企业的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对未来医疗及改善人类健康展开交流。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信息官黎浩出席论坛并分享“数字生命和健康管理”主题演讲,他认为,人类DNA的设定是为了饥饿而设计,但是我们过分的去吃,管不住嘴就生病了。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讲的题目是数字生命和健康管理,先讲讲我们碳云在干什么?今年1月5日我们发布了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觅我™( Meum™),今天把我们的一些成果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

三个基本前提假设

介绍一下碳云,碳云智能这个名字基于三个基本的科学假设:第一生命是以碳为基础的。大家在座很多人都是搞互联网或者搞IT,很多人经常说硅谷,我们认为,生命是以碳为基础的,而且可以被数字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碳的生命怎么被数字化?一会儿会讲。碳云的第二个基本假设就是,数字化的生命应该被智能化,因为今天大会的题目也是智慧医疗,智能AI,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很热。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将数字化生命如何智能化。

但是一个人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特异的,所以这种数据只有通过网络化才能被解读,所以这是碳云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假设。这是我们未来想做的事儿和现在正在做这个事儿的一个前提基础,我们想做一个数字生命的运营商。

生命可以被数字化

大家知道DNA测序,上个世纪三大工程,一个是原子弹,一个是登月,一个是基因组测序,而且是最后一个完成的计划。但是完成这个计划的时候,大家以为解决了人类的天书,但光有基因组还是不够,后面代谢组、微生物组、转录组、表型组、暴露组这些都在发展过程中,在这些组学的基础加上生物影像的技术,生化指标的技术,而且这些指标我们做的是实时性的,不是诊断级别,因为实时监控级别的数据,才有更多的价值。所以这样一个生命数字化的过程,这个数字化量多大,大概是4个TB到10个TB左右。

刚才讲了,其实智能化的过程里面从Watson、微软、阿尔法围棋也好,大家都在探索用机器,用深度学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阿尔法围棋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我当时预测4:1,认为机器会侥幸赢一局,但是没想到阿尔法围棋已经进步这么快。更重要的就是“Master”,它不是按照人类的定式来下围棋,现在“Master”已经脱开了人类下围棋的路径,这个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触动。

现在最前沿的科技诊断可能和基因组结合起来,但是基因(检测)又单独不够,要和基因的表达、蛋白组结合起来,跟代谢组结合起来。

这里面还有肠道微生物,这是更复杂的基因组,每个人的肠道有2000种细菌,每个细菌都有自己的DNA,它怎么影响你?是不是影响你的蛋白和血糖。所以只有这样把数据贯穿起来,才可能找到诊断或者健康管理的依据,这个过程不只是根据一个点去判断,而且一个点只是一个时间的表达,也不是长期的监控。所以生命的智能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网络化的数字生命才有价值

刚才说一个人的数据其实没有用,在座的各位,最近有两本很热的书,一本是《人类简史》,另一本是《未来简史》。所有的70亿人都是非洲智人的后代,我们人和人的差异到底有多小?每个人的差异在基因组上的差异,不到1%。每个子代和后代的差异,只有60到100个碱基有差异。说明人是互相联网,大家只有在共性里找到差异性,在差异性找到共性,才有可能解读生命的密码。

这里有一些人是有特异性,比如说世界首例艾滋病被治愈的案例,因为他是艾滋病的同时也是白血病,这样他治疗白血病的时候,把艾滋病意外的治疗了。这样的人有艾滋病强抗体的人,我们认为他就是超级DNA,找到这样的人需要网络并且需要更多人做测序,那么未来生命解读的密码,或者我们解读这些特异性病变的思路,就可以从这里找到。所以一定是一个网络化的数字生命才有价值。

什么人可以活到150岁?

我们怎么管理我们的健康?刚才说三个基本假设,我们准备怎么做?大家说人的最大理论寿命是150岁,什么人可以活到这么久?理论上是这样,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做不到?第一由于程序出错误,遗传上面有缺陷,一般有单一遗传性疾病,20岁之前很多人就消亡了。第二是程序的变异,现在说大部分人死于肿瘤,其实从一定程度来说,死于癌症是我们的幸福。

因为上个世纪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抗生素把人的寿命从35岁拉到70岁,抗生素解决很多问题。以前的人都是死于病毒和细菌,这个时代我们有机会死于癌症,其实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活到那个时候才发现抗体和免疫支撑不住,所以四五十岁开始发生病变。那么程序又和环境相互作用,这个是不是最佳的运行准备?这个需要我们管理。所以我们需要做什么?不要等到已经生病了才做这个事情。

我们知道了这些东西,其实如果生命可以被数字化,我们知道数字化以后我们如何运用和改变?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生命数字化的技术有很多,比如基因测序的技术,这个世纪刚开始的时候解决的问题,现在云计算、量化技术这些东西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蛋白、代谢这些数字化的过程,还在不断的解读过程里。

那么未来有哪些应用可以做?你知道了你的命运或者数字化的结果以后,你有什么办法去改造?这也是我们碳云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推出了这么一个平台——觅我,我们现在在做这个事情,希望每个人更多了解自己。而且在互联网的前提下,有可能更多了解自己,而且可能把这个知识掌握你自己手中,你再跟医生说这个药不行,我的基因不耐受,那个药可能不对,那个药我需要重新判断一下是不是合适,那么就会减少医生试错的麻烦。这个过程我们希望把大家的数据连接起来,才有可能个性化的管理自己。

当博士遇上道士,话说精准辟谷

未来这种数字化以后,我们可以做精准的美容、精准的运动、精准的健康和精准的营养。给大家举个例子,从去年开始,我们团队做了一个尝试,觉得很奇怪,一帮科学家做看起来似乎很不科学的事情,当博士遇到道士怎么办?我们做了全套的检测,做了七天的断食,有喝水但没有任何食物摄入,我们带了血糖监测仪,每天抽血化验,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神经有什么改变?心率上有什么改变?胰岛素有什么改变?细胞生长有什么改变?其实我们这个人种从一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到现在,基本DNA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家都是为了(适应)饥饿而被设计的这套DNA。

其实我们人吃饱这个事儿,尤其对于中国人,吃饱这个事儿是近30年的事儿,所以我们从30年前的糖尿病的发病率1%,到今天糖尿病的发病率是11.36%,还有14%的人是在前糖(糖尿病前期),那么在座的各位里面,四个人有一个人就是糖尿病或者是糖尿病前期,这个数据怎么来的?这个病怎么来的?是我们吃出来的。

所以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发现,因为你这个DNA的设定是为了饥饿而设计,但是我们过分的去吃,偶尔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就生病了。所以糖比脂肪更对健康有害处,我们怎么管理糖?当然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未来我们在数据量增大的前提下,我们还会继续做。

我们现在做一个,也是我在带的项目,要做一个精准辟谷。辟谷这个项目做精准了怎么做?怎么保障安全,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你说七天不吃饭是很恐怖的事情,但是不是七天不吃也可以?还有人说七天是不是不够?所以我们做很多调整,哪些人可以辟谷哪些人不可以做。

我希望用81天的时间,中间有七天来管理你,我前面有检测,中间会有检测,最后是干预服务。这样才能把你的健康管理的起点放在这样一个项目上,开始体验到怎么样管理你自己的健康,谢谢大家。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