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医师奖”获奖医师事迹选播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杰主任医师
30多年来,怀着对外科医生职业的热爱,姜杰执着追求,默默奉献,造福了一方百姓。与此同时,他积极探索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将医院管理推向现代化发展之路。
随时待命
租住医院附近随时服务患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姜杰从新疆工作调动到厦门市第二医院。解决安身问题是第一要务,租房时,姜杰就一个想法:离医院越近越好。而医院所处位置是当时繁华区,因此,离医院近的房屋租金较贵。“住在医院旁边,方便工作,只要患者有需要,立马就可以到医院。”当时身为外科医生姜杰就是这样想着,最后还是咬咬牙“花重金”租了医院附近的房子,这比离医院20分钟脚程的内厝澳附近的租金贵了一半。也是因为租住在医院附近,只要患者有需要,姜杰不到1分钟就可赶到到医院。
1999年,百年不遇的大台风袭击厦门,医院屋顶掀开,住在医院旁边的姜杰第一时间赶回医院,抢救大量的医疗设备,不仅挽回医院的损失,而且避免了因为设备问题影响患者的救治。
现在,虽然身为院长,他依然坚守医疗一线,亲力亲为,他要是一天不做手术,不看患者,心里就不踏实。有时候患者术后情况不好,担心患者安危,他还会连夜查房。
率先垂范
“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
驰骋在手术台30多年,姜杰在胸外科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承担市内所属专业领域复杂疾病的会诊和治疗工作,是厦门市胸外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厦门地区率先开展了胸外科领域的主支气管袖状成形术治疗气管肿瘤和良性狭窄,胸腹腔镜联合行中上段食道癌根治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术例数、技术难度均为全省前列,其中有一批项目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省内、市内空白。
作为一名外科专家,姜杰给自己定下规矩,做一台手术,打造一个精品。他给自己制定了原则,采用新技术、新疗法尽全力挽救患者,重新点亮他们的生命曙光。他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进展,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可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全面并熟练掌握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13年7月,姜杰带领团队在省内率先使用3D胸腔镜技术实施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开创了福建省胸腔镜3D技术手术的先河。除了肺部手术,姜杰院长还将3D手术技术广泛应用于胸外科的食管癌、纵膈肿瘤手术。截至目前,姜杰所率领的团队已使用3D胸腔镜开展860多例手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一位早期食管癌患者,同时伴有窦性心律过缓,每分钟仅45次。而且由于长期吸烟,患者的肺功能也较差,为中度限制性通气障碍。不少医院认为其心肺功能不好,手术风险太大,拒绝为其手术。辗转之下,这位患者找到姜杰。姜杰认真给予评估,“心肺功能异常并非就不能手术。”姜杰的话给患者带来了信心。针对心律失常,姜杰联系心内科会诊,为其装上临时起搏器,针对肺功能不好,通过两周肺功能锻炼有所恢复,满足了麻醉的需求。“早癌患者通过手术根治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我们必须尽全力去实现。”
医者仁心
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患者
为姜杰赢得广泛声誉的,不仅仅是他日益精湛的医术,还有他那颗仁爱的心。一个噫症患者,多次到门诊找姜杰,说胸痛,姜杰耐心地听她诉说,有时都要花费20多分钟。“与患者打交道时,不论患者是什么情况,都要耐心地解答。”姜杰认为身为医生应该无时无刻以患者为中心。
在门诊时,姜杰接诊一个食管癌患者,看完胃镜病理报告后交给助手,旁边的助手拿起报告瞄了一眼,头也不抬,就开始准备为患者填治疗单。给患者看完病后,姜杰语重心长地对助手说:“患者的内心一般较敏感,医生的一点头一示意甚至是不经意间的叹气,在患者看来都是有意义的,有时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你当时只是瞄了一眼报告,就准备给患者填单,对患者的感受没有充分考虑,下次要注意。”
在姜杰的眼里,医者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患者。
精于技术
多次应邀在全国性会议上手术演示
作为国内胸部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姜杰多次应邀在全国性专业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由于在国内外胸部肿瘤微创外科界的学术地位,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指定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外科周和中国微创外科论坛,奠定了厦门胸部肿瘤微创外科领域在国内的地位。
2013年11月,姜杰率领胸外科业务团队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交流,演讲题目是3D胸腔镜的手术体会,该技术为全国领先,福建省内率先开展的新项目,获大会表彰。2016年6月所投《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切除术与常规2D食管癌手术对比研究》和《口服橄榄油预防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损伤胸导管》,被邀请参加24届欧洲腔镜外科大会作大会发言及电子壁报展示。
创新管理
医院管理与国际接轨
姜杰有多年医院管理经验。曾任厦门市第二医院院长、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对医疗模式有深入的研究,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战略管理、薪酬绩效管理和医联体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3年,在姜杰的带领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开展JCI认证工作,2015年10月,历经两年多,实现了福建医疗领域国际JCI认证零的突破。第一医院成为福建省首家、全球第61家,也是国内综合医院中最高分通过JCI学术医学中心认证的医院,标志着厦门医疗质量标准与国际正式接轨。
姜杰带领着团队不断完善医疗服务,省内率先与支付宝达成合作,市民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预约挂号、查询检验报告、充值预缴金,打造未来医院。在厦首推“流动挂号车”。哪里人多它就开到哪里提供服务。流动挂号车的目的在于在高峰期时方便病人挂号缴费,缓解收费窗口排长龙的现象。”在流动挂号车上能预约挂号、办卡、注册、结算、充值、打印发票等,极大方便市民就医。采用床位集中管理信息化,实行住院床位统一预约管理,增强床位管理透明度,提高医疗公平性。推出掌上医院系统,为患者随时随地有效的医疗信息服务。其功能包括预约挂号、导航功能、掌上充值、分诊叫号查询等。2015年,医院成为厦门唯一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委托举办的“改善服务创新奖”。
先后通过人才“柔性引进”创新机制在内分泌糖尿病科、内镜中心、血液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心血管内科、儿科等科室实施“双主任制”管理。通过实施“双主任制”,为学科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通过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开展新技术项目,迅速提升了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带动了学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发展。医院通过“双主任制”柔性人才引进模式,缩短了引进高端人才的周期,降低了培育高端人才的成本,使医院获得“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水平人才。
勇担重任
突发事件中屡创奇迹
姜杰在医疗管理中协助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和保持社会稳定中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如组织救治非典重症患者、BRT起火案伤员等。
2003年非典爆发,姜杰所在的医院集美二院作为非典定点医院,建立了定点病房,收治了一例非典重症患者,并治愈出院,同时收治了大量的疑似患者。2009年甲流期间,在市卫生局,姜杰作为具体分管副局长,组织、协调专家和医护人员制定了厦门市的医疗规范,救治多名重症患者。2013年6月7日,厦门发生震惊国内外的BRT纵火案, 17名伤员被紧急送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除1人轻伤外,其余16人住院救治。7名危重伤员在ICU抢救,烧伤面积都在50%以上,其中最严重的一人全身烧伤面积达92%,而且重度烧伤面积占75%。
获知情况后,姜杰率队火速赶到医院,他强调:“这次伤员救治是医院近期承担的最重要的医疗任务,医院将举全院力量抢救伤员。”在他的主持下,20分钟内,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烧伤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胸外科等科室的20名专家,206名医院员工来院参与伤员的紧急救治工作。
伤员刚刚入院,医院就成立了以姜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立即召集全院大会诊,针对每个伤员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终确定“一天两次会诊制度”,保证一天至少一次全院会诊和一次国家专家会诊,确保及时发现病情进展,并进行有效干预。
身为领导小组组长,姜杰一直坚守在一线,开展伤员集中医疗救治工作,对医院的各项救治工作进行详细分工,有时连续48小时未合眼,姜杰认为,治病救人是医者的职责,要用全部的力量守护神圣的生命,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是相信在医者努力下,奇迹会一次次出现。在姜杰的得力领导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圆满完成伤员的抢救及治疗工作,危重患者未出现一例死亡病例,抢救成功率100%。
开拓思路
带领厦门市医师协会壮大发展
作为厦门市医师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姜杰主持工作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注重实效的工作。不断创新办刊思路,提高协会刊物《厦门医师》的编辑水平和质量,组织刊物共出版12期,发行量36000册,成为会员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在闽西南乃至福建省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力。
同时,加强协会自身组织建设,增强服务理念。医师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立更多医师分会。现有5个专科分会,并有一批专科分会等待审批。个人会员从2132人发展至4000余人,团体会员32个。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努力搭建医师交流平台。自2013年上任以来,医师协会成功举办80余场有影响、有规模、有水平的学术会议,其中国家级会议高达50余场次,充分发挥了协会的沟通交流和纽带作用,获得与会专家和医师会员的一致好评。
弘扬人文精神,引导行业建设。重视利用人文精神引导医师行业行风建设,有计划、有举措、有创新的开展人文医学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医学论坛,评选表彰基层优秀医师,积极推荐中国医师奖候选人员、联合出版《做有人情味的医者》系列书籍,举办医师节庆祝活动,弘扬协会会员正能量,努力把医师协会办成充满生机的“医师之家”。2014年,协会荣获4A级社会组织评价社团。
(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