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HO打造快时尚眼镜品牌 数字化运营先入为主

LOHO打造快时尚眼镜品牌 数字化运营先入为主

  在新兴眼镜品牌LOHO的话语体系内,“一人四镜”和“每日上新”是高频词。

  所谓“一人四镜”,即LOHO倡导年轻人在不同场合佩戴不同的眼镜:上班时佩戴光学镜、出游时戴上太阳镜、娱乐场合可以佩戴美瞳、运动时可以佩戴运动镜……等,四副以上眼镜能基本覆盖一个人主要的用眼镜需求。

  “每日上新”则是在适应“一人四镜”的愿景之下,LOHO对供应侧的必然要求。在“每日上新”的策略下,品牌除了要能敏锐地捕捉到流行趋势和新生代消费者需求,还需要具备高效的设计能力以及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源源不停的连轴转实现SKU的超快速更迭。事实上,“每日上新”所体现出的快速协同能力,对支持整个流程的数字化底层管理系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好的数字支撑同样必不可少。

  由此,两个词给出了LOHO品牌战略的重要尺度:时尚化和数字化。在传统行业纷纷向数字化转型的今天,LOHO在这条路上选择的打法或许未必尽善尽美,但其尝试依然值得推敲。节前,与LOHO创始人黄心仲就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LOHO的数字生态图卷徐徐展开。

  眼镜+快时尚

  在黄心仲看来,眼镜行业的一个特征是:利润空间大的中高端市场被巨头垄断,而平价消费市场很大一部分却要靠街边的夫妻老婆店来满足。后者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市场分散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二是消费者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眼镜=“暴利行业”的刻板印象,对眼镜店不信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平价眼镜消费市场其实有很大一块需求未被满足。

  黄心仲向亿邦动力表示,所谓的“暴利”,根源正是产业链过长带来的低效。

  有个在眼镜行业广为流传的段子是:20元成本的眼镜架,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讲行情。所谓行情,其实就是传统的眼镜销售模式的整个供应链条非常长,需要经历从“出厂价、贸易商加价、品牌商加价、二三级代理商加价、门店装修加价、导购人员成本加价、最终到达消费者”等一系列复杂的加价过程。

  为此,黄心仲将服装业的快时尚概念引入LOHO,试图用重度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来解决产业链过长带来的效率问题。

  由此来看,LOHO的“每日上新”就显得顺理成章:快时尚的优势本就在于强大的供应链支撑,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速度带来的货品高流转。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从订货会下单到生产供应上市,通常需要90~120天的生产周期,进而使供应链柔性降低,对于市场调整的反应速度缓慢,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诸多服装类快时尚品牌的经验表明,建立快速供应链确实可以有效地解决服装企业的传统经营之困,适应时尚趋势新需求。

  ZARA前首席执行官凯斯特拉诺曾说过:“在时装界,库存就像食品,很快就会变质。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减少反应时间。”有人把话翻译过来成了:企业应该让供应链永远在生产消费者在终端购买的产品,而不是生产消费者未来可能会购买的产品。这是ZARA的竞争力,也是黄心仲试着给LOHO注入的能量。

  据黄心仲回忆,LOHO在过去几年内进行了非常艰难的探索,先从后端入手把整个眼镜链条拆解成了近10个环节,逐步攻克,然后再去布局前端零售。其中,LOHO还开发了自己的BI系统,零售端数据直接对接工厂,从整体上实时控制产品数量与上架时间,做到产能的及时调整。

  在供应链的优化上,LOHO加大投入和整合力度,采用了意大利进口、业内顶配的全自动加工生产线与自动化设备。具体而言,它是基于国家配装标准GB13511-1999,通过全自动化生产线,严格以处方生成加工OMA文件——打印标签——指定放置——自动切割的流程生产制作,再配以9道工序为镜片精细打磨加工。

  此外,LOHO自主培养了设计团队,品牌设计师会定期奔赴首尔、东京、米兰等地参加各类时尚发布会,对时尚元素及时捕捉设计和加工。同时保证每周定期更新款式,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

  因此,在LOHO眼镜开第一家店时,其售卖的眼镜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就已经实现了全部自主经营,才有了喊出“每日上新”口号的基础。目前,LOHO眼镜从开始设计到推出市场只需20余天,每年可以上新800余副眼镜。

  很多时候,快就够了。

  眼镜+新零售

  随着新零售大热,线上与线下在渠道、品牌、营销、客流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度融合,新零售正在对商业要素进行全面重构。

  如在供应链端,传统时尚品牌通过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借助后者的海量消费大数据,将供应商、工厂、营销结合,完成通过销售预测和信息化建设来优化生产流程的信息系统。在营销端,基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现状,消费者体验与认知、意见领袖们的建议与认同成为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营销愈发举足轻重。

  有资深零售行业从业者指出,新零售强调的是线上与线下的优势互补,而非单独依赖其中一方。在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时尚产业的流量其实更多源于线下,例如H&M、ZARA等快时尚品牌赖以为生的更多是线下渠道,但只有借助线上技术、数据的改造,才能精准洞察消费者群体需求,为后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时尚巨头们也纷纷开启了自己的新零售实验。一个例子是,ZARA曾在去年9月与天猫合作,在上海时代广场推出了自己在中国的首家新零售概念店,应用了多种最新的数字化技术。

  无独有偶,意在眼镜行业复制ZARA成功的LOHO也在数字化上下了苦工。黄心仲坦承,在LOHO的整个前后端业务链条中,此前七年积累了很多创新的成果和经验,2019将着力在品牌、供应链、门店等方面做了重点的布局和优化。但是,要把LOHO的不同区块业务打通融合,并且高效运转起来,其实需要更底层和高维的承载系统。

  1月8日晚,LOHO2019新品发布会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场举办,黄心仲在会上正式宣布了乐活集团新零售智慧赋能云平台3.0的上线及投入使用。

  黄心仲表示:“我们每一年都会发布一个新版本,今年发布了到3.0的版本,这背后的演变,其实是基于技术发展和消费群体演变两个维度的理解。”

  据了解,LOHO智慧赋能云平台3.0以BI大数据中心为基石,通过智能会员系统、社交营销系统、智慧门店系统、商品推荐系统、智能导购系统和柔性供应链系统等多个技术专利系统持续完善搭建,意在打造出一套完整的新零售技术赋能生态体系。

  黄心仲认为,实体门店从传统经营到数字化经营的转变,是新零售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实体店铺人工智能运用的核心。智慧门店是LOHO技术生态的重要落地场景,其将借助平台大数据的能力,有机整合大数据、智能软件和硬件配给。通过智能用户系统,实现店铺互联网化、数据化、电子化的消费管理和营销服务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画像,落地智慧门店,助力品牌和门店建立起和用户的深度链接。从互动营销、客流统计、智能导购、智慧收银、会员运营等多维度着手,走以技术驱动智慧门店的发展,数据重构消费体验升级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LOHO也发布了他们即将落地的全新概念店。据亿邦动力了解,即将推出的LOHO概念店主要有以下三个外化特征:

一是空间艺术。LOHO眼镜概念店里主打后现代艺术风格,有着时尚穿搭的陈列方式和沉浸式的时尚体验,可以激发购物中心时尚人群的穿搭灵感。

二是新零售赋能。比如扫码就可以看到模特试戴的效果,店内可以试戴AI推荐的眼镜等。

三是个性定制。在概念店中,用户可以挑选任何颜色和款式的商品,甚至是印上姓名,将这些数据输到电脑或小程序后即可一键下单,只需要15-20天就可以拿到个性定制的眼镜。

  此外,除了不断积累购买行为与场景体验产生的数据样本,以可视化的数据分析预测能力不断赋能门店经营外,未来LOHO还将重点探索AI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包括互动引流大屏、品牌AR互动在内的社交流量运营等营销互动方向。

  红杉资本合伙人刘星表示,在消费升级、消费分级的市场特性下,消费市场有了结构性的变化,消费拉动和科技驱动互相拉动增长。品牌需利用数据、人才、技术等资源组合,构建出多维交互的人、货、场新关系的高级零售业发展阶段。无论是LOHO的概念店还是其他数字化新形式,都是通向未来零售、活在当下的数字节点。

  “一人四镜”赋予了LOHO快时尚的气质,而“每日上新”为LOHO的全渠道新零售给出了高标准的框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实现是前者实践的基础。要做快时尚的LOHO,确实先把底层的数字化做好了。硬核之外,一向重视内容建设的LOHO也在经营着自己的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种草渠道,通过内容建设推动眼镜消费时尚化、高频化,真正成为”快时尚“。黄心仲相信,那一天的到来不会很远。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