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高德红外还有更大野心

黄立:高德红外还有更大野心

10月10日,第七届武汉市市长质量奖揭晓,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德红外”)等4家企业获奖。

高德红外是国内规模最大、国际知名的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的光电系统和武器系统研制生产企业。董事长黄立是“华科男”,典型的技术派创业者。

上世纪90年代末,大批技术精英下海。36岁的黄立,怀揣30万元创业。经历19年发展,他创办的高德红外已成为一家市值88亿元的上市公司。

“我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获益者。”黄立说,他见证了国家从不够关注民营企业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民营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导向型产业的转变。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是黄立的口头禅,他始终相信,掌握核心技术是高德红外发展的最大动力。

下海创业

个人前途总是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在黄立看来,人生的第一次机遇,来自高考制度恢复。1980年,黄立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在校期间,他爱好兴趣广泛,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

毕业后,黄立被分配到当时效益很好的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成为一名工程师,一干就是十多年。

1999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兼职、下海,大批技术精英从体制内走出来,黄立也加入了创业大军。同事们不解,好端端的“铁饭碗”不要,偏偏选择从商。

黄立向支点财经记者坦言,其实那时候在电力系统日子过得还不错,工作稳定待遇好,自己也成长为中层干部。“但我总觉得,在生命最重要或者是最有能力的阶段,应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改革开放的大潮给了我机会。”

黄立用积攒的30万元,创办了高德电气,这家公司是高德红外的前身。公司取名高德,源自英文GUIDE,意思是向导、领路者。

黄立回忆说,1999年前后这批下海的创业者,相比改革开放之前的那一批人而言,更有理想,手上技术的含金量更高。

创业初期是艰辛的,公司什么都缺。30万元对高科技产品研发来说,简直杯水车薪。黄立只能一边做产品,一边卖产品,以此来积累资金。

一步步坚守,黄立坚信自己“一定会活得有价值”,心中时刻记着一句话“人生是张单程票,一辈子不能白活”。

狙击非典疫情

时机出现在2003年。当年“非典”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较大冲击。

这一年,高德红外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研发的红外测温设备一夜之间供不应求。

黄立向支点财经记者回忆,在2003年之前,高德红外在电力系统市场上积累资金后,转身进军红外热像探测市场。那时,红外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美国、法国等垄断。

黄立说,这种探测器一次只能从法国买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价格昂贵不说,办理许可证还需要通过法国三个政府部门,审批周期长达半年。

为了买到更多的关键器件,黄立请来法国一家红外探测器件生产企业的销售总裁。在武汉,经过双方谈判,黄立向法方一次性购买一千个器件。

2003年二月,产品到达武汉。此时,“非典”疫情正在蔓延。

“我记得是一天早上,市里打电话说要调几台我们的产品过去。我感到非典疫情形势比较严峻。”黄立开始连夜批量化生产,并马上跟法国公司联系,追加更多设备。

黄立清晰记得,4月份,公司成为首都机场唯一的红外测温设备供应商。“把红外摄像机对着人群拍摄,哪怕是隔几百米,一秒钟之内都能测出谁的体温有异常。”

随后,高德红外的产品向全国铺开,在大部分机场、码头、火车站等重点区域使用,为全国建立非典疫情检测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年,高德的红外测温产品占有国内95%的市场。

但是,黄立心里明白,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刚开始我们没有条件,只能想办法到国外买器件。如果人家不卖给你,公司可能就完蛋。”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美国不仅严格禁止对中国出口关键技术,还对法国施加压力,对高德红外实施了严厉制裁和产品技术封锁,直接导致高德红外无芯可用。

黄立痛下决心,要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自主创新的红外芯片。

一个有故事的芯片

走进高德红外产品展示厅,在一台类似电视机的屏幕上,来宾可以看到自己的温度影像,即便是背着双肩包,也能看清。

支点财经记者在展厅里留意到,一片指甲大小的正方形芯片被放在显眼位置。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芯片。”讲到这里,黄立激动不已。2010年,高德红外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后,他将募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研发,欲打造中国版“红外芯”。

研发团队没有想到,从全球搜集到的芯片信息难以“消化”,关键技术攻关困难重重。

黄立介绍,红外探测器涉及几十个专业,专业跨度很大。从材料提纯到封装工艺,每个环节都要一一打通,研发过程十分艰辛。为此,高德红外制定了长期规划,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搭建从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为基础的核心器件到以红外热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

公司内部质疑声不断。在芯片研发领域,国家投入很大,收效甚微。民企将巨额资金投入做芯片研发,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但是,黄立深思熟虑后,还是下定决心不断投入,把完整的技术链条做下来,做出中国版“红外芯”。

2012年,当红外芯片的样品研发出来后,研发人员在封装测试环节再遇拦路虎。在陶瓷封装技术领域,国内一片空白,如何突破这项封锁的技术呢?研发团队找遍所有能找的资料,做了不少于1000次的试验,最终找对了“配方”。

前前后后,高德红外投入4.5亿元自主研发陶瓷封装技术。这项技术的突破,让高德红外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掌握陶瓷封装技术的企业,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红外芯片生产线的企业。

直到2017年,高德红外突破了数百项技术难题和数千项工艺难关,搭建起三条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且完全“自主可控”的红外探测器批产线。

“红外探测器不仅在民用领域有着巨大市场,还在军用领域有着广阔前景。”黄立说,“早些年,国家政策还不允许民营企业参与我军装备生产,高德红外便从军品出口做起,参与国际竞标。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也能为强军梦想助力。”

“作为民营企业家,保持专注很重要。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政策,但是我从未用于干其他的事情,多年来只干一件事——红外技术。技术创新是唯一的出路,每天都要保持着创新和努力的状态。”黄立如此感慨。

在今年9月举办的“创新发展 生态赋能-2018中国创新发展创业生态论坛”上,黄立发表了《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感悟》的主题演讲。他说,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应把掌握核心技术摆在首位。

黄立认为,以创新驱动发展,拥有了核心技术,也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命脉。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宽的护城河或者是比较高的门槛,这样的企业才会长久无忧。

展望未来,黄立说,高德红外要成为红外平台的缔造者、红外上游产业技术提供商,而不仅是一家探测器生产商。

END

记者丨袁二声 实习生丨何芬

编发丨吴玲

40年这样走过,他们创造了时代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支点财经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系列报道,观照改革进程,书写社会变迁,讴歌时代旋律。

我们将陆续推出报道,聚焦在经济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最后将由专家团队评选出最有代表性的40人。这样一次梳理盘点,既是向他们致敬,也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

  • 陈东升:做正确的事,时间就是答案
  • 毛振华:敢于放弃,方得永生
  • 从亚洲大酒店到亚心医院,港商谢俊明扎根武汉30年
  • 汉正街最早的万元户——“盲侠”郑举选不在江湖这些年
  • 茅永红:“骗钱”去创业,敢为天下先
  • 周黑鸭能成百年老店吗
  • “黄药师”汪潮涌
  • 赖春临:用17年打造一家上市公司都经历了什么
  • 带着中国商业第一股赚回350个“原武商”,毛冬声怎么做到的
  • 吴少勋:劲酒不贪杯,很多企业就是做大做死的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