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中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金融业已做大还需做强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中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金融业已做大还需做强

搜狐财经丨聚焦2019国际货币论坛

7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19国际货币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炼出席并发表题为“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演讲。

胡晓炼表示,经常项目是决定国际收支走向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由过去经常项目带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流入并持续积累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在货物贸易方面,过去20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在快速积累, 2015年达到最高点,随后开始回落。

在服务贸易方面,过去的10年一直存在逆差且持续扩大。

资本项目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20年间持续逆差,到2008年达到高点,之后开始改善,从2014年到现在开始转向顺差,到2018年底,顺差已经超过1100亿美元。

“这些现象表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正在从商品输出大国走向商品输入、资本输出大国,从过去的以商品为纽带连接世界经济融入全球化,发展到以商品和资本双纽带连接世界经济融入全球化,人民币走出去的基础更加坚实”,胡晓炼称。

但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着挑战,胡晓炼说道:“现在我国已经成为金融大国,但还不是金融强国,我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品牌影响力还不够,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这种大而不强实际上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软肋。”

以下是演讲内容:

当今,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经济角度看,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各国经济通过跨境贸易投资等快速发展、深度融合;但是,我们也处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单边主义兴起、贸易增长势头受抑的曲折阶段上。在这个大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发展是我们当前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看短中期主导货币流向的形势。

在货物贸易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既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增长提质升级的助推器。过去20年,贸易顺差快速积累,顺差规模从1999年的329亿美元,快速攀升到2015年的5762亿美元,随后开始有所回落,到2018年顺差降至3952亿美元,四年时间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在服务贸易方面,与货物贸易一样,保持了相当快速的增长。但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主要是生产性服务,如教育、法律、会计等高端服务竞争能力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服务贸易需求旺盛。过去十年,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持续扩大,从2009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922亿美元。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扩大进口政策,世界贸易格局正在调整,中期来看货物贸易趋向更加平衡是大概率前景;而服务贸易的平衡则受到众多因素制约,短中期看,逆差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决定国际收支资金走向的基础出现变化,基于经常项目大额顺差带来的外汇资金持续流入积累或将有所改变。

在资本和金融项目方面,变化最为显著。过去20年,持续并不断扩大的逆差在2008年达到4394亿美元的高点后连续大幅度改善,2014年逆差收窄至1692亿美元,到2018年底则实现超过1111亿美元的顺差。伴随这一转变,最显著的因素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境外投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大幅增长,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

这些现象表明,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正在从商品输出入大国走向商品输出入和资本输出入的大国;从接纳国际产业链转移到在继续保持较完善产业链体系的同时,主动通过对外投资进行全球产能优化布局;从以产品为纽带联结世界经济融入全球化,发展到以产品和资本双纽带联结世界经济、融入全球化发展。人民币走出去的基础更加坚实。

要做好人民币国际化这篇大文章,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实体经济是金融活动的基础,金融机构是承载货币作用的平台,没有高效、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人民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走深走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268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第一位;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的“2018年全球银行100强”中,中国有16家银行入围前50强;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债券市场规模、保险均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已经成为金融大国,但距离金融强国还有不少差距。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品牌影响力还不高,走在国门之外,除了华人华侨,还有多少人认识并使用中国金融机构的服务?

在国内,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实体经济中许多市场主体的期望有差距,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不绝于耳;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与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遍地开花相比,金融机构的海外布局滞后。有多少企业的海外融资需求和全球化金融服务需求能够从驻在国中资金融机构处获得满足?这也是我们听到的企业反应走出去的一个突出难题。

与外资金融服务对比,反差更是明显,外资在华企业绝大多数都能从其母国金融机构在华分支中获取所需的全面金融服务,大型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口号就是:为本国跨国公司服务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国金融业(金融机构)大而不强是人民币际化的软肋。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金融业的全球竞争能力。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不仅是单个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整个金融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健全法治环境,建立完善公开透明、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法律规则体系。金融业的规则完整清晰、公开透明,金融机构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依规经营,良好的竞争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我国金融法律规则要与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规则相接轨,如果我们的金融规则与国际规则不一样,我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在国际上经营时,就会出现水土不服,就会在起步阶段处于劣势。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金融市场中最基础的要素价格,利率市场化是发挥金融机构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唯有减少对价格的变相管制、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才能让利率成为真实反应资金供求、体现差异、覆盖风险的价格信号;只有价格信号真实、灵敏,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三,营造开放包容的监管环境,鼓励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保证金融发展有规可依、依章办理。这就需要在监管制度上,不断推进金融监管政策的标准统一,消除监管政策中的灰色地带;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行为监管相配合,要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反洗钱等危害国家安全的金融犯罪行为严加监管,对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一般性合规问题通过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公司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加以防范。开放包容的监管有利于激发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鼓励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

第四,要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提升金融机构全球竞争力。今年,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正在加快,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强调内外资一致原则,这意味着内外资金融机构未来竞争将更加充分,这就要求中资金融机构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产品创新,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来提高竞争力。当然,金融开放不仅仅是引入外资金融机构,还要在金融环境优化、金融法治建设等方面更加开放,提高可预期性,使得外资金融机构愿意进入并且深耕中国市场、扩大经营;同时,金融开放是双向开放,我国金融机构也要更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环境下做大做强。

第五,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目标,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实现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金融业主动脉足够强大,需要注意毛细血管的通畅,中小银行要走出与大银行同质化竞争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形成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第六,金融机构自身要强身健体,加强公司治理能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我国的金融机构要抛弃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从做大为先转为做强为首,把拼规模求速度,转变为重质量、求精细,找准定位,深耕细作。要完善公司治理,大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责清晰,监督制衡。激励约束机制科学,风险管控体系有效,服务高效精准。(编辑/陈贤忠)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