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洁若:风湿骨痛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西药相当!

古洁若:风湿骨痛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西药相当!

2019年6月27日,风湿骨痛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结果发布暨强直性脊柱炎学术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新医汇作为本次论坛的媒体支持单位,全程跟踪报道,并聚焦于风湿免疫病的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的前沿热点,尤其是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最新研究,对与会的多位专家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是新医汇对此项研究的牵头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古洁若教授采访内容。

新医汇:能否请您简要解读风湿骨痛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结果?

古洁若:我们对风湿骨痛胶囊做了一个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实验。这个实验的设计非常严谨,按照国际的标准设计了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三组方案。一组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的代表;一组是风湿骨痛胶囊单用,还有一组是将这两种药联用。我们总共设计了每组60例,总共180例,按照1:1:1的比例,对一些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需要消炎镇痛来治疗的病人进行入组。而入选入组前的病人全部病情的所有的特征状态,三个组别的病人都是统一的。我们主要观察各自服用三种方案历时一个月以后的临床表现,包括炎症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改善的情况。

今天的这个结果,让作为西医科医生的我,也觉得很欣喜。因为我们发现我们传统的中医配方研制出来的风湿骨痛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有非常好的消炎镇痛的效果,同时它的疗效跟现在市面上的非甾体药物相当,有一个非劣性的结果,病人满意度非常好。这个也是在四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很值得给大家分享的一个结果。

因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在临床上存在很多瓶颈,一是现有的非甾体抗炎药需要长期对症治疗控制,很多病人很担心西药的一些不良反应。二是现有的非甾体镇痛药对部分病人没有很好的效果。基于这种背景,我觉得能够多一个选择,可以分享给广大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友,也给临床医生多一个用药选择。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新医汇:您牵头此次研究的初衷是什么?在过程中有哪些事件让您最为感触?

古洁若:初衷就是基于临床治疗的需求。因为确实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可选择控制病情满意度高的药不多。当然我们作为西医科的医生,对中药的基础理论学的不多,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多潜在的值得我们去探索尝试的一些药品。我认为我们选择的风湿骨痛胶囊,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新医汇:2015年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我国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延误六年”。到如今,这个时限是否有缩减?

古洁若:有的。大概8、9年前我们做过一次调查,我们的病人从有非常典型的腰背痛症状,到第一个医生确诊病情平均的年限大概6.7年。当时国外有些国家甚至超过9年、10年。我们去年又做了一次统计,现在来我们专科门诊就诊的腰背痛病人,从出现症状到最后确诊强直性脊柱炎平均延误时长缩短为五点多、减少了约1年的时间。

这是由于我们在不断地科普这个疾病的一些首发症状,还有病情发展的风险,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腰背痛的时候都会前往风湿科就诊。病人就诊后,我们会比较规范地通过四部曲去筛查腰背痛,到底是炎症性的、机械性的、还是神经性这三大类的病因。尤其是超过三个月的慢性腰背痛,我们会根据病人的X光、HLb27基因的检测,还有腰背痛的炎性特征这几个临床特点去进行鉴别。

新医汇: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率较高。基层医生如何诊断,避免误诊?

古洁若:机械性的腰背痛占了85%,10%左右才是我们炎性背痛的一个疾病。但现在还有一类少部分的腰背痛,是神经性的痛。为避免误诊,要学会鉴别机械性腰背痛、炎性腰背痛、神经性腰背痛。这需要做临床症状、特征的问询,体检乃至于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查,做X光,医生应综合这些进行鉴别。

新医汇:2018年底,WHO公布的最新版的疾病分类编码中,强直性脊柱炎被“除名”,最新的大名为脊柱关节炎。您认为更名的意义是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古洁若:其实WHO医疗目录上的更改稍有滞后。我们专业的学会已经在2009年约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更新分类了。从过去的这种脊柱关节炎、脊柱关节病,更名定义为叫脊柱关节炎。脊柱关节炎2009年就已经发布了全球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里头就包括了强直性脊柱炎在其中。同时有2/3左右数量的病人是骶髂关节没达到双侧的骨结构破坏或单侧的三级骨结构破坏的病人,我们就叫脊柱关节炎。但是S线要达到了双侧二级的骨结构破坏或单侧的三级骨结构破坏,我们成为强直性脊柱炎。到目前为止,10年下来还是引用这两个名字并存的一个状态。

但总的来讲,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强直性脊柱炎是归属在脊柱关节炎当中的一种临床表现,还有叫原型,它可以说是这类病人当中比较中晚期的一些骨结构破坏已经有特征的一些病人。

新医汇:我们知道您发起了全国首个强直性脊柱炎病友会。能谈谈您开设病友会的初衷吗?

古洁若:其实我们在2011年就依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下设成立了一个强直性脊柱炎专家顾问和病友会。因为我在国外受过多年培训,也经常有机会到台湾香港。我觉得在我们中国内地的医疗体制上,让病人“参政议政”,乃至于跟医生辅助起来,援手起来治病的联动度和紧密度是远远比不上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所以我希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跟国外学习,甚至跟台湾香港的同行学习。比如像台湾,强直性脊柱炎病友会已经成立了26年了,香港也成立接近15年了,我们中国大陆我若不去做,让这个领域的病人参与、提高医生的对疾病的认识,通过“一传十,十传百”,普及到更多的病人,那么是很难做得到更有影响力的普及推广的。所以很多病人为什么存在刚才说的误诊误治,就是因为大众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这个声音光靠医生去讲是不够的,我们风湿免疫科虽然已经发展了30年,但到目前为止,全国也就1万余位医生,声音还是太小。我们需要与病人携手,让政府重视这个病,让病人懂得医生说的话,知道该怎么去执行。医生说了没人去执行,要达标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需要联动病友会的这些能动性,配合医生的依从性来提高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水平。因为治疗水平的提高,光我们医生是实现不了的。我觉得病人的作用很重要。所以基于这种背景,我们尝试成立病友会是很有意义的。

新医汇:病友会成立至今,您收获了哪些感悟?

古洁若: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很多在我身边病人除了自己帮自己外,他们还通过自身的能力找到了一些社会资源,帮助其他病友。比如去年有些病人牵头,通过基金会的赞助,帮助了接近一百多个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做关节置换,一大批来自全国的贫困地区的病人通过手术能够重返良好的生活和工作岗位。

新医汇:恰逢毕业季,能否请您对新晋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一些寄语?

古洁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口多,当然我们各种疾病的病人基数也大。所以根据近年来我们国家医疗改革的步伐,从过去几十年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变成了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要紧跟国家医改政策的步伐。我们从过去的诊断疾病、开药处方这两个管理之外,要向前延伸,做健康人群的科普,还有对一些快要得病的风险疾病人群进行干预。当然对已经确诊的病人要向后延伸,进行治疗,开药以后进行监测、随访,还有减少最后的并发症。三级预防工作都需要做,所以延伸型向前延伸向后延伸的医疗工作,我觉得是势在必行的。健康工作,从过去单纯的依靠医生护士,还需要扩展到大众,乃至于病人共同携手,才能做到。

专家简介:

古洁若,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从医从教37年,对各种风湿免疫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对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部分达国际前沿和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先后负责国家重点研发任务、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6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16本,多年来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Nature Genetic, Arthritis & Rheumatism 等SCI收录杂志中发表第一/通讯作者100余篇,曾获奖励包括:首届国家名医“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生部科教司“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荣誉奖;中国五洲女子科技奖;医学科学创新奖;2016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相关领域
人物